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援疆接力圆了少女的学医梦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黑宏伟
8月29日,初秋的阳光洒满乌鲁木齐市中科技工学校的操场,16岁的哈萨克族少女美热爱・阿汗正站在军训队伍里,身姿挺拔。阳光下,她的眼眸明亮而坚定,谈及未来,这个曾对生活充满迷茫的姑娘,如今满心都是对“白衣天使”的憧憬。“等我学成了,就要像江苏淮安来的医生叔叔阿姨那样,帮病人解除痛苦。”她说。
胡国栋(左一)和其他援疆干部来看望美热爱・阿汗(左三)一家。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黑宏伟 摄
这份笃定的梦想,源于一场跨越三年的 “爱心接力”。从淮河之畔到天山脚下,江苏淮安援疆医疗队用真心与行动,为这个困境中的家庭点亮了希望,也在她心中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
时间回溯到2022年底的寒冬,彼时,江苏省淮安市第十批援疆医疗队正深入乌苏市石桥乡康苏瓦特队这个兵地交融点开展义诊,队员们在临时诊疗点为村民量血压、查病情。“有个哈萨克族小姑娘家特别难,爸爸得了食道癌,妈妈眼睛也快看不见了。”村干部的一句话,让队员们心里揪紧了。
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来到美热爱家。母亲哈则哈西・扎合帕尔摸索着整理杂物,而本该是无忧无虑年纪的美热爱,正熟练地给卧病在床的父亲擦脸、喂水。这位曾是家里 “顶梁柱” 的汉子,因食道癌晚期身形枯槁,家庭的重担早早压在了13岁的美热爱肩上。
“孩子把家收拾得整整齐齐,课本上的笔记写得比谁都工整,可一说起未来,眼神里全是迷茫。”时任江苏淮安援疆医疗队领队的谷彪至今记得初见美热爱时的场景。医疗队当即给美热爱的父亲做了细致检查,留下常用药品,还悄悄放下了慰问金。可谁也没想到,没过多久,美热爱的父亲还是因病情恶化撒手人寰。
“叔叔阿姨,我爸爸走的时候总说,要是有好医生能再救救他就好了……”葬礼后,美热爱怯生生拉着队员的衣角说出的这句话,成了淮安援疆医疗队心中放不下的牵挂。
从那天起,队员们的身影便常常出现在这个家里:春节前送来米面油和新衣服,开学时拎着装满文具的书包,每隔一段时间就来给美热爱的母亲检查眼睛、送药……“他们像远方的亲人,一来就拉着妈妈的手问身体,还跟我讲淮安的故事、外面的世界。”美热爱说。
2023年,援疆队伍迎来轮换。当江苏省淮安市第十一批援疆医疗队的14名队员抵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时,谷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美热爱的故事”和 “爱的接力棒”,郑重交到了第十一批医疗队领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医院副院长胡国栋手中。
“这孩子不容易,咱们得把这份牵挂接下去。”谷彪的嘱托,成了新一批队员的共识。
今年夏天,当美热爱攥着乌鲁木齐中科技工学校护理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喜悦中却藏着新的忧虑——每年数千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对没有固定收入的家庭来说,无疑是 “天文数字”。
胡国栋得知后,第一时间召集队员商量:“孩子想当护士,这是她的梦想,咱们绝不能让她因为钱放弃!” 医疗队迅速召开全体人员会议,大家一致同意捐款帮助美热爱解决学费。
“丫头你记住,只要你好好学,将来考大专、读本科,费用我们继续想办法。就算我们走了,下一批援疆队伍也会接着帮你!”看着美热爱,胡国栋的语气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他的女儿也刚满16岁,和美热爱一样,正为梦想努力。
温暖从未缺席。在兵团第七师医院的新大楼里,淮安援建的先进医疗设备不停运转;在牧场的义诊点,队员们用汉、哈双语向牧民讲解健康知识;在乌鲁木齐的校园里,美热爱的 “护士梦” 正在生根发芽……这些片段,共同勾勒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画卷。
“去牧区义诊,最远的要走几百公里,牧民们总说‘医生来了,病就好了一半’。”胡国栋说,在那些偏远角落,队员们不仅治病,更用真心换真心,哈萨克族老人会把风干肉塞给队员,孩子们会追着他们喊 “江苏叔叔”“淮安阿姨”,“这些瞬间让我们明白,援疆不只是送医送药,更是搭建民族团结的桥梁。”
从白衣执甲守护健康,到爱心接力托起梦想,淮安援疆医疗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就像新疆大地上盛开的石榴花,千颗籽紧紧相拥,一条心紧紧相连——在爱的浇灌下,这份跨越千里的情谊,终将结出民族团结的甜蜜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