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谈铸牢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市委副秘书长、社会工作部部长、“两新”工委书记 牟庭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这一重大论断,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市委召开二届六次全会,对做深做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努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吐鲁番样板”作出全面部署,为我们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实践路径。
市委社会工作部自成立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对标对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推动其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与效能,助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建强基层组织,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阵地
基层组织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联系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见效,必须夯实基层基础。
健全组织体系。 深化“村(社区)党组织—村民小组(网格)党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巩固“一张网”专项整治成果。整合村(社区)干部、党团员等“六支队伍”和物业职工、志愿者等“六类社会力量”,将其编入“三中心(两中心一站)”,由党组织书记统筹领导、基层干部站向前台、驻村干部帮带指导,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推动力量在网格集聚、组织体系高效运转。
建强人才队伍。 实施基层干部能力素质提升计划,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教育培训核心内容,依托各级党校、行业部门及援疆平台,分级分类开展系统性培训,提升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准。加快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明确岗位等级序列,合理提升薪酬待遇与福利保障,拓宽职业发展通道,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推进减负赋能。 深入开展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规范清理党政群机构在村(社区)设立的工作机制、加挂的牌子及要求开具的证明事项,推动村(社区)承担的工作事务权责清晰、工作机制精简高效、挂牌规范明了,持续巩固基层减负成果,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服务群众、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的实践中。
二、提升服务水平,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
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群众需求、解决群众问题、保障群众权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动服务资源下沉。 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服务资源下沉,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动优质服务“七下农村”“八进社区”。全面加强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建设,优化功能布局、整合服务资源,重点推进养老托幼、家政、就业等便民服务以及爱心食堂、国风体验馆等“一老一小”特色服务项目进村入社区,力争村(社区)直接用于服务群众的场地面积占比达80%以上,将基层阵地打造成为聚人心、有温度、促交融、精治理的“石榴籽家园”。
延伸政务服务触角。 聚焦群众办事难点、堵点,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在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站,配套完善软硬件设施,全面推行便民代办服务,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就近办事,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完善民情响应机制。 深化“乡街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工作机制,构建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及其网络平台为主渠道,线下接访和上门走访收集相结合的“接诉”体系。配齐配强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三、强化多元共治,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合力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必须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推动各族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深化群众自我管理。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指导村(社区)依法依规完成修订工作,使其成为群众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探索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与积分制管理有效衔接,制定科学的积分管理办法,将公约内容量化为积分指标,发挥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作用,营造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社会风尚。
创新“五社联动”机制。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五社联动”机制创新试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造“归家驿站”“墨香书韵”“非遗传承”等一批社区治理微项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进社区认同,巩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的良好局面。
促进志愿服务融合。 以“志愿服务+专业社工”融合试点建设为契机,聚焦“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等重点群体,精心打造“窗帘之约”“银龄关爱”“老妈妈”“小蝴蝶”等一批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和项目,引导各族群众在志愿服务中增进了解、加深情感、凝聚共识,共同绘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