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队长”的朋友圈: 藏着一个村庄的乡村振兴故事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谢懂飞 李彦强 加帕尔
“‘茹队长’又发朋友圈啦!”“快让我看看,有什么好消息……”9月19日,在高昌区亚尔镇新城西门村,几位村民的对话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心。
村民口中的“茹队长”,就是新城西门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茹苏力·买买提。在他的朋友圈里,不仅记录着十年驻村的点点滴滴,还藏着一个普通村庄蜕变成“乡村振兴样板村”的动人故事。
葡萄藤下的新工厂
【朋友圈】4月28日11时12分
葡萄从地头直达车间的全链条闭环。当年引进的丝路明珠公司,如今成了村里的“金疙瘩”,想来工作的村民可以和我联系。
在朋友圈发布这条信息时,茹苏力刚从吐鲁番丝路明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丝路明珠公司)回来。从2018年引进至今,该公司已发展成新城西门村的支柱企业。2024年,丝路明珠公司再一次扩建,新建的5000平方米厂房内,AI智能分选设备调试工作正有序推进。经过20多道工序处理的葡萄干,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公司年加工8000吨干鲜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大型商超、连锁超市、头部品牌企业。”丝路明珠公司董事长王永旭言语间透着自豪。
“以前一公斤无核白葡萄干最低只能卖几元钱,现在经过深加工后身价翻了好多倍。”茹苏力翻出手机里的老照片说。
工人在吐鲁番丝路明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挑拣葡萄干。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摄
2016年,茹苏力刚驻村时,村民古丽苏木汗·克热木还在为卖葡萄发愁。如今,她在丝路明珠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古丽苏木汗笑着说:“公司离家近,走路上班只需五分钟,家里多了一份收入,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
2024年,丝路明珠公司生产的葡萄干等产品产值突破了6000万元,带动了130多名村民就业增收。对此,茹苏力高兴地在记事本上写下新目标:“过两年,让周边的村民也来这里上班。”
阿娜尔小院的烟火气
【朋友圈】5月3日21时05分
帕力旦的葡萄架下又坐满了客人,从不敢尝试到月入过万,阿娜尔小院的笑声比葡萄还甜。湘吐一家亲,不是空话。
朋友圈配发的照片里,新心湘印·阿娜尔小院的负责人帕力旦·热西提正在给客人上菜,阳光透过葡萄架的阴影,将一面新做的照片墙映衬得格外醒目。
2024年“五一”前夕,在村委会的支持下,村民帕力旦将自家小院升级成特色餐厅,主营拌面、烤肉、烤全羊、豆豆汤饭等地道美食,当年即创收5万余元。
新城西门村新心湘印·阿娜尔小院。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阿地兰 摄
开餐厅前,“怕赔本”的帕力旦站在自家院子里犹豫不决。茹苏力耐心地帮她一笔笔算账:“这里客源稳定,有湖南援疆干部的帮扶,还有村委会帮忙培训服务员,一定会‘火’起来……”
短短一年时间,阿娜尔小院成了“网红”打卡地,“葡萄架下的晚餐”要提前预订。
“还没到10月,餐厅今年的收入已经超过10万元。”帕力旦惊喜的话语里,满是对美好未来的信心。她不仅投资将小院装修得更加美丽,还精心设计了一面照片墙。墙上的31张合照里,是帮助过她的湖南援疆干部。
“十八洞村和新城西门村是‘姐妹村’,我也和湖南援疆干部结成了‘亲戚’。这缘分仿佛是上天早就注定好的,也是湘吐两地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照片中的援疆干部,有的已经返回湖南,有的即将返回湖南。不论时间过去多久,我会一直记着他们。”帕力旦深情地说。
云认养结出的幸福果
【朋友圈】7月7日12时30分
20亩试验田,连起3000公里的缘分,群众成为“云农场主”。
站在葡萄园里,茹苏力通过手机屏幕,向远在河南的葡萄认养者挥手问好。今年,新城西门村推出的“云认养”项目,以跨域相连的方式拉近了田园与城市的距离。认养者不仅能够实时察看葡萄的生长状况,还可以定制专属的采摘仪式,体验“远程丰收”的喜悦。
河南的王女士在视频连线里看到自己认养的葡萄硕果累累,高兴得合不拢嘴。高昌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哈斯业提古丽 摄
“每棵树的认养费是499元,目前已经成功认养了50余棵。”茹苏力介绍,这是为进一步打响当地葡萄品牌、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进行的一次创新实践。“技术员为每一棵认养树都挂上了定制牌匾,上面写有认养者的姓名和祝福语。”
试验田的葡萄丰收后,认养者可以前来采摘,沉浸式体验田园乐趣,也可以委托村民代为采摘、快递到家,品尝来自新疆的甜蜜。
明年,新城西门村计划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人加入这场跨越千里的“认养之约”,让一根根葡萄藤成为连接城乡的温情纽带,结出助农增收的“幸福果”。
茹苏力笑着补充道:“这个项目还在试验阶段,未来我们打算进一步扩大规模,让更多村民受益。也欢迎更多人在家做‘云农场主’,一起守护这片土地上的甜蜜与希望。”
坎儿井边的研学课
【朋友圈】8月15日10时42分
坎儿井民俗园又迎来研学团。孩子们听老匠人讲水利智慧,在葡萄巷聆听以前的故事。这门“乡村振兴课”,一定更生动。
照片里,维吾尔族老匠人正在给孩子们讲述坎儿井暗渠构造。
2024年5月,经过改造提升的坎儿井民俗园景区重新开园迎客,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在坎儿井民俗园酒店前台工作了10余年的村民加米丽汗·努日丁说:“能在家门口从事心仪的工作,这份幸福感实实在在!”
研学团在参观坎儿井乐园景区。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阿地兰 摄
随着吐鲁番坎儿井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一古老水利工程成为火洲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新城西门村依托坎儿井这一核心文旅资源,创新成立党支部领办的文旅合作社,对葡萄巷、前进巷等巷道实施基础设施升级,匠心打造充满民俗风情的旅游街区,让更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葡萄巷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绘就了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穿行其中,宛如步入时光长廊,既为研学游量身打造了文化课堂,又成为游客邂逅民俗之美的鲜活风景线,生动展现了新城西门村的时代新风貌。
对于研学游,茹苏力有这样一个设想。他说:“未来,希望孩子们在试验田里观察葡萄藤生长的过程,去加工厂看葡萄干分选的流程,最后在阿娜尔小院学做葡萄干点心。从土地到餐桌,这样鲜活的教育,孩子们一定会学到更多知识。”
红石榴广场的欢乐夜
【朋友圈】9月17日21时10分
红石榴文化广场的手鼓声又响了。村集体收入128万元,人均2.67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葡萄藤爬满墙头的样子,是各族群众牵手跳舞的样子。
9月17日晚上,新城西门村的红石榴文化广场热闹非凡。欢快的手鼓声响起,欢乐的舞者如精灵般翩翩起舞。看着眼前热闹又温馨的画面,茹苏力笑着按下了朋友圈的发布键。
十年前,新城西门村还没有红石榴文化广场,也没有这样的欢乐夜景。那时,村庄基础设施差,村民增收渠道少。驻村伊始,茹苏力就在日记中写道:“村民觉得能让土路变柏油路就很知足了。”
孩子们在红石榴广场打篮球。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加帕尔 摄
引进企业后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飞线入地后天空多了鸽群,供排水改造后化粪池不再需要人工清理……如今的新城西门村容颜焕新,发展劲头十足,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
“你看那葡萄藤,缠缠绕绕就成了棚架。湘吐协作、政企联动、村民参与,就像这些藤蔓,单打独斗长不高,抱在一起才能遮风挡雨,结出甜果子。”茹苏力指着广场边的葡萄长廊说。
引进企业5家,创造就业400多个;打造坎儿井民俗园、葡萄巷道、红石榴文化广场、特色民宿、餐饮小院……从2016年到2024年,新城西门村的人均收入从1.1万元增长到2.67万元,村集体收入也从不到10万元增长到128万元。茹苏力感慨地说:“这一切都源自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源自湖南援疆干部的大力帮扶,源自全村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
夜色渐浓,电商直播基地的灯光还亮着,卖烤包子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队,老桑树下几位老人摇着扇子聊天,红石榴文化广场上孩子们嬉戏的欢笑声不断。
茹苏力的朋友圈又更新了,这次是段小视频。“月光下,葡萄藤的影子在地上摇晃,就像无数只手,将这个村庄托得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