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吾拉音·力提甫:用真心真情浇灌民族团结幸福花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刘字昂
九月的吐鲁番热意稍减,空气中飘荡着清甜的丰收气息。9月17日,在鄯善县七克台镇库木坎村,53岁的吾拉音·力提甫像往常一样在葡萄园里忙碌。刚过完生日的他,收到了一份“特别礼物”——入围自治区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拟表彰对象。这份荣誉,正如他精心培育的葡萄,是数十年真心真情浇灌的成果,在平凡岁月中书写出民族团结的动人篇章。
吾拉音对民族团结的深刻认知,源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在他的记忆中,父亲宽厚仁和,总把“各族同胞要亲如一家”挂在嘴边。20世纪60年代初,父亲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支边队员并肩劳作,顶着烈日修水渠,解决了全村吃水难题。“他们白天一起干活,晚上挤在土坯房聊家常,不分你我。”父亲讲述的往事,如春雨般滋润着吾拉音的童年,让“我们都是一家人”的信念深深扎根,成为他为人处世的准则。
在父亲的熏陶下,吾拉音自小就懂得用真心换真情,并将父亲“用实际行动践行和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诲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在库木坎村,吾拉音是众人交口称赞的“活雷锋”。村民戴龙银的妻子常年在县城陪读,农忙时他常常顾不上吃饭。吾拉音看在眼里,主动邀请他到家里吃饭,后来干脆让妻子把饭菜装进保温桶,自己骑电动车送到葡萄地。戴龙银眼眶泛红,感激地说:“吾拉音一家待我,比亲兄弟还亲!”每逢传统节日,吾拉音家的小院热闹非凡,各族邻居欢聚一堂,有的包饺子,有的跳起欢快的麦西来甫,欢声笑语中,一幅民族团结的生动画面展现在眼前。
吾拉音的善良与担当不仅体现在日常互助中,更体现在危难时刻的无私奉献上。1993年,邻居施新建的妻子王卫华突患重病,巨额医疗费让这个家庭陷入困境。吾拉音放下自家农活,陪着施新建带王卫华辗转乌鲁木齐、湖南求医,主动承担路费食宿,在医院跑前跑后当“主心骨”。2010年施新建因车祸去世,吾拉音毅然接过照顾施家的重任。此后,他仍一如既往地关心帮助这个家庭。2016年王卫华去世后,他始终牵挂施母李孝银,每逢节日必定备礼探望。“有吾拉音在,我心里踏实。”李孝银动情地说,这句话道尽了这份跨越民族的深情。
作为农民,吾拉音最懂乡亲们对“好收成、好销路”的期盼。见村里葡萄种植户因缺技术、销路差愁眉不展,他主动去邻村向种植能手请教,把疏花疏果、科学施肥要点记在小本上反复琢磨,还在自家葡萄园开“田间课堂”,手把手教乡亲,遇难题就请乡农技站专家现场指导。邻居宇晓宁家15亩葡萄地,经他指导当年就丰收,可销路又成难题。吾拉音帮联系收购商,骑电动车挨家统计产量,收购当天守在过磅处核对,汗水直流也顾不上擦。最终,全村140多户各族乡亲的70多吨葡萄都卖了好价钱。“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 吾拉音望着乡亲们的笑脸,心里比蜜甜。
如今,在吾拉音感召下,库木坎村形成“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文明乡风。这朵用真心真情浇灌的民族团结幸福花,在天山脚下绚烂绽放,散发着迷人的芬芳,飘向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