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农民变身记:三文鱼工厂铺就增收路
8月4日上午,在吐鲁番市冷泉三文鱼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厂内,30岁的阿热帕提·阿不来提正熟练分拣三文鱼。这位来自葡萄沟的农民,祖辈以种葡萄为生,如今已成为车间技术骨干。“以前种葡萄,现在在加工厂上班,每月工资4千多。”他笑着说。
工人在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阿热帕提的转变始于当地引进的三文鱼加工项目。去年9月,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应聘进厂。经过培训,他从最初的“小白”迅速成长为现在的技术“大拿”,甚至能通过声音判断设备故障。他的经历,是吐鲁番三文鱼产业赋能农民转型的生动缩影。
27岁的沙比提江·胡吉也在这里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来自高昌区胜金乡的他,曾于农闲时四处打零工,半年前应聘到吐鲁番市冷泉三文鱼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厂后,他从清洗工做起。“现在厂里管三餐、提供宿舍,工资按时发,家里开销不愁了。”沙比提江的喜悦溢于言表。
工人将加工好的三文鱼装箱。
工人在清洗三文鱼。
他们的故事在这家现代化三文鱼加工厂并非个例,其母公司新疆火洲坎儿井渔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10月,拥有大型养殖基地和现代化加工厂。企业86名员工中,有51名是周边乡镇的农民,其中八成曾是葡萄、西甜瓜种植户。
“为了让农民尽快适应岗位,工厂开设了技能培训班,从机器操作到加工技巧,手把手教学。”吐鲁番市冷泉三文鱼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厂厂长朱峰超介绍,通过“技能培训+师徒制”模式,这些农民不仅掌握了一技之长,不少人还成了岗位能手,月收入普遍比务农时翻了一番。“仅这家加工厂,就带动务工农民年均增收3万余元。”
近年来,高昌区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数万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的工厂里,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踏上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文/图 高昌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阿地力·阿力米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