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果实”咋能四季增收不空档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瑞麟
在吐鲁番的戈壁绿洲间,一串串晶莹的葡萄装点了夏日的田园,串联起一条从田间到餐桌、从果园到景区的“甜蜜产业链”。作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乡村振兴的引擎,吐鲁番葡萄凭借光热馈赠,早已从单一的农产品升级为涵盖种植、加工、文旅的复合型产业。近年来,当地以标准化种植为根基,以全产业链延伸为抓手,以“农旅融合”为突破,让这颗“西域明珠”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标准化种植: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
8月的吐鲁番,暑气蒸腾,吐鲁番市63万亩葡萄园迎来了最热闹的丰收季。而在吐鲁番市高昌区红星片区加依村的12座连栋大棚里,葡萄却已经销售一空,村民们正忙着修剪枝叶。
“我们正尝试二茬无核白葡萄,预计9月就能结葡萄了。”8月4日,加依村党总支书记、吐鲁番市笃永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热孜叶木·阿不力木信心满满地说:“这12座连栋大棚可不简单,架式改造让葡萄采光更均匀,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控量,还有物联网实时监测含水量等,‘七统一、一分散’的管理模式从开花到结果都有标准。”今年第一茬无核白葡萄成熟前,合作社就以每公斤18.98元的高价,签下了12座连栋大棚葡萄的订单。这份“科技红利”,让村民心里比蜜还甜。
7月7日,吐鲁番市63万亩葡萄迎来成熟季,种植户忙着将采摘下来的葡萄装箱发货。刘健摄
葡萄产业要提质,标准化是核心。吐鲁番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孙长满说,吐鲁番锚定“特色、有机、高端”目标,近年来累计完成35万亩葡萄架式改造,低矮葡萄架抬高后,既通风透光又便于管理;63万亩葡萄园的高效节水工程正逐步实现全覆盖,在减少用水量的同时让灌溉更加精准;每年推进1万亩品种改良,让老果园持续焕发生机。2024年,吐鲁番市鲜食葡萄销量48.86万吨,销售收入近20亿元,“优果优价”的背后,是标准化种植给予的品质保证。
在高昌区新城片区新城西门村,1900余亩葡萄园里藏着“品种密码”。该村村委会主任艾斯卡尔·买买提介绍,村里360亩改良田里引种了波尔特、深红无籽等多个新品种,挂果后1亩地比传统品种亩产增收近千元。作为拥有550余种葡萄品种的“世界葡萄基因库”,吐鲁番与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每年引进试种数个新品种,从抗病性到口感反复筛选,确保“好品种”能真正适配“好水土”。
7月7日, 吐鲁番市高昌区三堡乡英吐尔村的种植户忙着将采摘下来的葡萄装箱发货。刘健摄
为了让葡萄更“绿色”,当地大力推广“两减一增”模式:减少化肥用量,改用羊粪、棉籽壳等有机肥;减少农药依赖,用生物菌剂防治病虫害;增加土壤有机质,从根源上提升葡萄风味。如今,41万亩无核白葡萄通过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每一颗葡萄都带着“生态标签”,成为消费者放心的选择。
产业链延伸:全年都有“甜蜜收入”
在吐鲁番丝路明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葡萄干正经历一场大变身:经过10万级净化车间清洗、AI智能分选设备按大小色泽筛选后,变成即食零食或者酵素原液。“我们年加工干鲜果8000吨,产品早已进了北京、上海的各大商超。”董事长王永旭说,深加工不仅让葡萄干身价翻倍,还让80多位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
这只是吐鲁番葡萄产业链的一个缩影。当地围绕葡萄构建起“鲜食+制干+酿酒+深加工”的全链条体系:78家葡萄干加工企业各展所长,开发出300余种产品,年加工能力达22万吨;42家葡萄酒庄组成“西域酒廊”,楼兰、驼铃、新葡王等品牌的干型酒、甜型酒远销英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年设计产能达10万千升;就连看似无用的葡萄叶、葡萄枝,也成了增收的“香饽饽”。
“从5月开始到9月底,我每天都会采摘新鲜葡萄叶送去收购点,家里8亩葡萄地,一年下来,光卖叶子就能收入约1万元。”连木沁镇汗都夏村村民阿依先古丽·艾比布力的话,道出了“废物利用”的价值。在鄯善县连木沁镇,4家企业将收购的新鲜葡萄叶加工成欧洲人喜爱的“朵尔玛”(葡萄叶包饭),经真空包装后出口至希腊、土耳其等40多个国家,2024年销量突破1万吨,创收6600万元。而修剪下来的葡萄枝条,则被粉碎成饲料、压缩成燃料,或堆肥还田,实现“从土地到土地”的循环利用。
产业链的延伸,让葡萄的“经济生命周期”不断延长。鲜食葡萄旺季过后,制干、酿酒产业接棒;冬季农闲时,深加工企业开工生产;就连种植环节的副产品,也能创造持续收益。这种“四季不空档”的模式,让“甜蜜事业”全年都有“甜蜜收入”,为农民稳定增收筑起了多重保障。
营销与融合:让葡萄走出果园走进人心
为了让吐鲁番葡萄的“甜美滋味”步入更广阔的市场,吐鲁番打出了一套线上线下联动营销的“组合拳”。线上依托成熟的电商平台,培育本土直播带货队伍,通过规范产品包装、优化物流冷链、开展直播培训等举措,让葡萄从田间直达全国消费者手中。
线下推广则注重“面对面”的信任构建。通过举办全国性葡萄产业研讨会、特色农产品推介会等活动,吐鲁番邀请各地经销商、采购商、行业专家深入葡萄园,实地考察标准化种植基地、精深加工车间,直观感受葡萄品质与产业实力。同时,积极推动与国内其他省(区、市)的大型商超、连锁生鲜企业签订直供协议,压缩中间流通环节,实现“农民卖得舒心、消费者买得放心”的双赢格局。
除此以外,葡萄还成了串联“农”与“旅”的“红娘”。在葡萄沟景区,“采摘+民俗”的体验项目让游客乐不思蜀。自2025年5月1日该景区免费开放后,游客量激增,仅“五一”假期,景区就接待游客12.44万人次,同比增长635.79%,带动了周边民宿、餐饮增收。景区内,青蛙巷民俗街区新添的32家民宿各具特色,有的主打非遗体验,有的侧重田园风光,新建的咖啡馆、红酒文化馆等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
“以前守着葡萄园靠卖葡萄挣钱,现在把院子改造成民宿,收入翻了好几番。”葡萄沟居民瓦热斯江·亚森笑着说。2024年,他将自家庭院改造成“葡萄主题民宿”,主推非遗制作体验、特色美食制作等内容,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当地的慢生活。今年“五一”假期,他家民宿每日爆满。
2025年8月8日—10日,第三十一届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将如期拉开帷幕。“这不仅是葡萄的盛会,更是文旅融合的平台。”吐鲁番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汤红杰说。本届葡萄节以“一带一路”为纽带,推出百种葡萄品鉴、田园采摘赛、葡萄酒庄探秘等活动,从“吃住行游购娱学”全链条升级服务。
进入7月后,吐鲁番的葡萄陆续成熟,种植户在采摘成熟的葡萄。刘健摄
从田间的标准化种植,到车间的精深加工,再到景区的文旅融合,吐鲁番葡萄产业正经历着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蜕变。这颗承载着西域风情的“甜蜜果实”,不仅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更让乡村振兴的路子宽起来。未来,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吐鲁番的葡萄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