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宋时期象棋长啥样 吐鲁番吐峪沟石窟出土5枚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懂飞 木塔力甫
说起象棋,大多数人都极为熟悉。公园里、街角处,围成一圈看两人在棋盘上“厮杀”的场景可谓是司空见惯。但古代象棋长啥样呢?所知者怕是寥寥无几。如今,吐鲁番吐峪沟石窟出土的5枚象棋棋子,让我们得以窥探五代宋时期象棋的“庐山真容”。
吐峪沟石窟出土的一枚象棋棋子。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懂飞 摄
4月27日,在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文物整理工作室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夏立栋向记者介绍了这5枚象棋棋子的一些相关信息。
象棋古称“象戏”,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棋类活动。史料记载最早的中国象棋,是战国时期的六博戏,后经历汉唐时期的不断演变,由塞戏、北周象戏、唐代象戏、北宋象戏至北宋末年定型,传承至今。
此次发现的5枚象棋棋子,均出土于吐峪沟西区中部高台石窟寺的僧房窟中。棋子以葫芦片剪成圆形,直径3.4厘米、厚0.5厘米,表面墨迹清晰的汉字“車”“像”“馬”“卒”等字样,历经千年仍清晰可辨,判定年代为五代宋时期。这一发现不仅印证了中国象棋在当时吐鲁番地区的流行,也反映了佛教僧侣的日常生活与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
4月27日,夏立栋向记者展示出土的象棋棋子。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懂飞 摄
“这些象棋棋子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了解五代宋时期吐鲁番地区石窟寺僧人日常生活的一扇窗户,让现代人得以窥见千年前僧侣们隐修之余的生活趣味。”夏立栋介绍,吐峪沟石窟始凿于公元5世纪,沿用至五代宋时期,其中除了大量佛教壁画外,还出土有佛经写本、纺织品、木器等大量文物。象棋类娱乐用具的发现,为研究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们还发现这些棋子的制作工艺颇具特色。每枚棋子都经过精心打磨,边缘圆润光滑,墨迹工整有力,显示出制作者精湛的技艺。夏立栋说:“这些棋子可能是寺院里的僧人们自己制作的,他们既精通佛法,又擅长各种手艺。更令人称奇的是,‘像’字棋子的出现,说明当时的象棋规制与现今略有不同,这为研究中国象棋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随着“五一”假期临近,吐峪沟石窟将迎来八方游客。这5枚象棋棋子背后的故事,或将成为石窟开放的一个重要亮点。
吐峪沟石窟出土的5枚象棋棋子。(吐鲁番市文物局供图)
“希望通过这些生动的历史见证,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吐鲁番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未来,我们还将围绕吐峪沟石窟发现的文物,开展专题展览和学术研讨活动,进一步推动吐鲁番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张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