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真相知多少】青少年游戏成瘾,真的只是因为自制力差?
暑期,孩子们的娱乐时间增多,游戏成瘾问题再次引发关注。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一放假,便长时间沉浸在游戏世界里,对其他事情提不起兴趣,家长们则为此忧心忡忡,很多人将此归咎于孩子自制力差。但青少年游戏成瘾,真的只是因为自制力差吗?对此,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瘾医学中心主任罗兴刚进行了解答。
罗兴刚指出,游戏成瘾,医学上称之为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表现为游戏行为失控,通常对游戏产生强烈的渴求和冲动,无法自拔,游戏成为生活中优先行为,不顾不良后果继续游戏行为,并持续较长时间。将青少年游戏成瘾简单归结于自制力差,是一种片面的认知。“游戏成瘾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疾病,涉及生物、心理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单一归因。”
从生理层面来看,青少年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罗兴刚介绍:“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自控等功能,该区域大约要到25岁才完全发育成熟。这使得青少年在面对游戏诱惑时,相比成年人更难控制冲动,抑制力较弱,容易陷入游戏无法自拔。”这种生理上的限制,意味着不能单纯指责青少年自制力不足。
在心理方面,游戏能满足青少年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心理需求。罗兴刚表示:“比如一些青少年在学业上受挫,或者在现实社交中存在困难,而游戏中,他们可以通过完成任务、提升等级等获得成就感,通过团队协作找到归属感,这种即时的反馈和满足感,是很多现实活动难以给予的。”当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成就感、认同感,或者面临较大压力、孤独感时,游戏就成了逃避现实、寻求慰藉的“避风港”。
此外,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游戏成瘾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罗兴刚提到:“家庭关系不和谐,如父母经常争吵、对孩子过度严厉或过度溺爱,都会让孩子更容易沉迷游戏。”若家庭中缺乏温暖与理解,孩子可能在游戏中寻找情感寄托;而过度溺爱的家庭,孩子往往缺乏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面对游戏诱惑时也更易失控。
游戏自身的设计因素同样不容忽视。罗兴刚指出:“如今的游戏在设计上极为精妙,通过设置各种奖励机制、升级系统、未知的挑战等,持续刺激玩家的神经,让人产生不断玩下去的欲望。”这种设计对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好奇心旺盛的青少年来说,吸引力尤其巨大。
那面对青少年游戏成瘾问题,家长该如何应对?罗兴刚建议,家长首先要改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理解。“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需求,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
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减少在孩子面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的行为。“孩子往往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家长自身树立良好榜样,对孩子有积极引导作用。”
再者,家长要合理引导孩子使用电子设备,制定规则,规定游戏时间,并培养孩子多样化的兴趣爱好,转移其对游戏的注意力。“可以鼓励孩子参与户外活动、阅读、绘画、音乐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发现除游戏外,还有许多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可做。”
罗兴刚强调:“青少年游戏成瘾并非简单的自制力问题,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只有全面认识游戏成瘾的成因,中重度游戏成瘾,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的成瘾医学科就诊,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才能帮助青少年摆脱游戏成瘾的困扰,健康成长。(蒋永劲 李道国)
专家简介:罗兴刚,副主任医师,执业药师,心理治疗师,成瘾医学中心主任。从事精神心理临床诊疗工作10余年,曾在西南医院神经内科进修学习。主要研究成瘾医学相关疾病,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数篇。擅长:成瘾医学相关疾病的诊治,严重精神障碍的诊治,危机事件的紧急晤谈及心理治疗等。
科室简介: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瘾医学中心,是重庆市首家为物质及行为成瘾提供专业医学服务的特色科室。科室环境舒适、安静;科室医务人员24名,其中高级职称4名、心理治疗师6名,在物质成瘾(酒精成瘾、镇静催眠药成瘾、烟瘾、阿片类物质成瘾、苯丙胺类物质成瘾、氯胺酮成瘾、大麻成瘾及新型毒品成瘾等),行为成瘾(网络成瘾、赌博成瘾、购物成瘾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脱瘾、心理治疗与预防复发等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