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70年・我爱伊犁|护林员张友其:从“用脚丈量”到“云端守护”
伊犁融媒体中心记者 来迪娜 肖开提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喀拉峻管护林区愈发葱郁的云杉林里,藏着一代代护林人的故事。从上世纪50年代用柴刀开路的徒步身影,到如今手持智能设备精准巡护,护林人七十载的巡山路,工具在变、方式在变,但护林人踏遍林海的执着,始终镌刻在每一寸山林里。
9月11日,记者走进自治区天山西部国有林管理局特克斯分局喀拉峻管护林区看到,护林员张友其和队友们正手持无人机遥控器在开展巡山护林工作。屏幕上清晰地显示每一片云杉的状态,哪里有枯枝,哪里有异常,都能精准定位。如今,无人机已成为张友其和队友们巡山护林的“好搭档”。
张友其与护林工作结缘始于1998年。当年,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工作开始启动。张友其从部队退役后偶然看到这个消息,毅然在择业一栏写下了“护林员”。目前,他已是这片林区资深的守护者之一,也是多年来巡山护林发展变化的见证者。张友其说,早年的巡山护林工作是“靠脚底板丈量、凭眼睛观察”的坚守。上世纪90年代,喀拉峻林区巡护道路能够覆盖到的林区面积不足15%。每个月,管护所的护林员都会穿着胶鞋,背着干粮和被褥,分头前往林区里各自的巡护站点巡护。他们每天巡山20公里以上,用笔记录着树木长势和动物的活动轨迹,晚上就在林间搭建起简易的窝棚休息,常常一待就是半个月。“那时候很多地方道路不通,巡山全靠双脚和马匹,很多陡峭的山路连马都上不去,只能靠人力攀爬巡护。遇到突发状况,我们无法及时与单位联系。”张友其回忆说。
护林员发现林区问题后,会记录在巡山日志里。张友其翻开一本2004年的巡山日志,泛黄的纸页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却记载着最真实的艰守:“1月2日,我们冒雪徒步巡逻至野生林保护区,特别留意了山体滑坡路段,及时排除了安全隐患。”这些日志不仅是工作记录,更是喀拉峻林区的生态档案。如今,张友其和同事们可以利用“手机护林APP”记录巡山日志,上传巡护途中的事件和现场照片,通过卫星精准定位,系统生成数字档案。
从凭经验判断到科学防治,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施策,护林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张友其刚参加工作时,由于专业知识欠缺,他常常面对云杉病虫害束手无策,只能记下病虫害的特征,在回到管护所后请教老同志。2000年初,天西局特克斯分局加大对护林员的系统性培训力度。从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到树木养护,护林员们手把手地跟着专家学知识、练技能,深刻意识到林区科学防治的重要性。
2015年冬天,张友其和同事在巡护林区时发现,一些体型矮小的云杉由于被积雪覆盖,树木底部针叶出现异常的橘黄色斑点。他和同事立即取样送回天西局特克斯分局,检验结果显示是云杉生病了。于是,护林员和技术人员及时制定了方案,一边点对点施药,一边增加林间通风。直到现在,他手里还保留着当年的云杉取样标本。
“你看这棵云杉当时只有50厘米高,通过我们的及时治疗,如今这棵云杉已长到近3米高。”张友其指着当年救治的云杉说。
2024年,天西局建立了资源可视化管理系统。张友其和其他护林员可以用这套系统上的影像资料、AI识别技术,快速精准识别病虫害,并通过DNA检测设备明确病种。“现在我们的护林员已熟练掌握了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一旦发现病虫害,很短时间内就能拿出防治方案。”张友其信心满满地说。
随着科技的进步,护林员的巡护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人行马驮,到摩托车、越野汽车,再到如今的无人机巡护,森林资源监测手段在不断变化。张友其积极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去年,50岁的他考取了无人机操作证,成为管护所里年龄较大的“飞手”。
“以前爬一天山才能看一片林子,现在无人机巡护15公里,半小时就能查完。同时,无人机可以升到120米高度,查看林区是否有火灾隐患、泥石流塌方等,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张友其说。
近年来,天西局特克斯分局不断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在林区布设了雷击火闪电定位仪和火险因子监测设备,通过智能监测有效防治森林火灾。为更好地摸清掌握野生动物种类、习性、分布等情况,该分局还在林区内安装了大量的红外相机,通过常态化监测,进一步织密野生动物保护网,助力生态保护提质增效。
“林区的云杉愈发茂密,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多,牧民的护林意识持续增强,一代代护林员功不可没。”张友其欣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