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绘“丰”景
●《今日新疆》记者 李想/文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七十载岁月更替,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新疆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荒漠戈壁到粮仓棉海,从传统农牧到智慧农业,新疆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大踏步迈向现代化。
农业:夯实基础 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今年夏收,天山北麓的奇台县半截沟镇小麦平均亩产突破500公斤,创该镇平均单产新高,总产预计超7万吨。
“合作社种植的3万多亩小麦测产,平均亩产达620公斤。”半截沟镇腰站子村村委会主任高龙介绍,规模化种植让腰站子村实现了小麦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并通过延伸产业链,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收割机在奇台县半截沟镇的麦田收割冬小麦。何龙摄
在新疆,像腰站子村这样的农业现代化典型村不断涌现,助推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在过去3年间,新疆以占全国34.8%的粮食种植面积增量、25.1%的产量增量,成为全国粮食产能增量最多的省份。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农业基础薄弱,粮食总产量仅110万吨,尚不足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而如今,这片土地已迎来沉甸甸的“收获”——2024年,新疆粮食总产量达466亿斤,粮食单产更是跃升至全国第一。
巨大变化的背后,是新疆对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的担当与坚守。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夯实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
2022年9月,自治区立足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将粮食工作方针由“区内平衡、略有结余”调整为“区内结余、供给国家”,粮食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截至2024年,新疆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989万亩,昔日的许多“低产田”“碎片田”悄然变身“吨粮田”“智慧田”。2022年至2024年,新疆粮食净调出量累计达1417万吨,成为全国7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为“中国碗”里增添了更多“新疆粮”。
和田县百和镇稻香村通过土地流转和集中改造,水稻亩产量从过去的300公斤左右增长至约600公斤;塔城市阿不都拉乡五户村经过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小麦平均每亩提高产量50公斤至100公斤,玉米每亩提高产量100公斤以上……“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肥沃、生态好”已成为新疆农田的普遍面貌。同时,新疆还拥有866.36万亩耕地后备资源,粮食增产潜力巨大。
品种的突破更有目共睹:“新粮169号”冬小麦连续两年亩产突破800公斤;“新稻36号”耐盐碱水稻在盐碱地里飘出稻香……这背后,是新疆农业科技的有效支撑。截至目前,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已累计培育各类作物新品种518个。
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也正在重塑这片土地的生产方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副处长刘涛介绍,新疆持续推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聚焦高产密植、机收减损等关键环节,加快高效专用农机装备研发推广,目前,小麦、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99.7%和97.83%,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
丰收的图景远不止粮食。新疆凭借充足的光照、较大的昼夜温差等独特自然气候条件,成为众多农作物生长的“天选之地”:棉花总产量持续领跑全国,长绒棉品质跻身世界顶尖水平;2023年起,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甜菜糖生产基地;加工番茄种植规模和产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工业辣椒等特色作物不断提质增效;2024年,新疆牛羊存栏均居全国第二位,猪牛供给全国能力不断提高;盐碱水养殖和高山冷水养殖更让新疆跃升为“离海最远”的海鲜供应新兴产区;红花、亚麻、葡萄、核桃、藜麦、黑麦、鹰嘴豆等特色粮油作物种类丰富,极具市场竞争力……
记者从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了解到,2025年,新疆力争粮食产量再增加10亿斤。此外,还要持续巩固棉花产业优势地位,优布局、提单产、提品质,确保总产稳定在500万吨以上。提升绿色畜牧产品和优质果蔬供给能力,用足用好《稳定肉牛肉羊及奶产业发展九条政策措施》等系列政策措施,增强养殖业发展信心。稳定蔬菜种植面积,提高蔬菜自给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养殖、设施循环水养殖、盐碱水养殖等,让新疆“海鲜”成为亮丽名片。
农村:和美乡村 安居乐业的家园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擦亮乡村振兴底色的重点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铺展出一幅幅和美乡村画卷——
在博乐市达勒特镇达勒特西村,由污水池改造而成的景观湖,成了村民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小拐乡发动农牧民植树造林、庭院美化、旱厕改造等,变身“随处是花园,清风迎面来”的公园式美丽乡村;疏勒县塔孜洪乡尤喀克其盖图克村将百亩废弃坑塘改建成标准竞技垂钓池,办起了全国钓鱼赛事……
美丽乡村,是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坚实基底与先行示范。自治区农业农村部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自治区美丽宜居村建设,打造出一批“一二三产+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2022年至2024年,自治区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25.87亿元,建成自治区美丽宜居村610个,村均投入达2063万元。2025年投入自治区衔接资金22.19亿元,以连线成片方式建设260个自治区美丽宜居村。
今年,在总结前期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宜居村建设成果和经验基础上,自治区提出以“整县推进”方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9月8日,俯瞰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平西梁村全景。邹懿摄
“整县推进”模式聚焦县域单元,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传统规划壁垒,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同规同网”、公共服务“同标同质”,加快构建从县城、乡镇到村庄梯次衔接的城乡融合发展体系,推进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以农村改厕为例,“十四五”以来,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显著提升——从2021年的37.5%提高到2024年的63%,预计今年将达到68%以上。在自治区美丽宜居村,卫生户厕普及率和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均达到90%以上,农村居民不出村,也能过上与城市相仿的现代生活。
如今,农村公路通村畅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电网供电可靠性达到99.9%,许多村里还配备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村村通宽带、乡乡通5G,快递服务连接偏远之地,带动了农村电商的迅猛发展;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和综合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到100%,实现医保服务“村村通”;超过七成行政村建有农村幸福院(养老驿站)或由乡镇(街道)养老服务机构覆盖……在广袤的新疆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和美乡村,不仅是农民安居乐业的栖身之所,也要在精神原野上深深扎根。行走在新疆乡间,文化设施日新月异,群众才艺大赛、广场舞、“村晚”大戏等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一个个文化大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一座座村级综合性文化中心、乡村大舞台,不仅传递政策与知识,更承载欢歌与笑语,把宣传教育融入百姓自娱自乐的热闹之中,也让党的好声音传遍千家万户。
基层党组织建设系统推进,党组织成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主心骨”;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生根,8800多个“石榴籽服务站”让和谐稳定的根基在基层越扎越深……
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乡村治理软实力不断提升,天山南北一派乡风和美、治理有效、充满活力的乡村振兴图景。
农民:增收致富 日子越过越红火
秋高气爽,和田县万亩设施农业基地静卧于沙海之中,一座座银白色的拱形大棚连绵起伏,宛如波浪般延伸6.5公里。这片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已成为现代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示范区域,形成总面积一万亩的现代设施农业集群,年产优质果蔬7万吨,年产值达2.4亿元。
目前,该基地带动稳定就业2000余人,辐射带动相关产业链就业5000余人。25岁的姑丽仙·依明便是其中一员。她来自当地农民家庭,与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方式不同,通过手机就能查看环境监测系统的实时数据,远程控制通风口升降、精准调控浇水施肥。“现在种地轻松多了。”姑丽仙说。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不变的中心任务。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新疆农村居民收入实现显著增长。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7元,比2012年增加12551元。
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平西梁村通过引入企业,依托冰雪旅游,村民人均收入已达到3.96万元。
“每年来滑雪、度假的游客多了,来饭馆吃饭的人就多,找我教滑雪的人也多,收益一年比一年高。”村民巴孜尔别克・阿得里是附近度假区的一名滑雪教练,他的妻子也在度假区的美食广场经营餐厅,一家人每年通过旅游业收入超过10万元。
产业兴旺是农民鼓起钱袋子的坚实基础,更是铺展于田野之上最动人的丰收图景。如今的新疆,正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让农田成为风景,让村庄化身画廊,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深厚独特的人文底蕴,让众多乡村成为热门的旅行目的地。像巴孜尔别克一家这样,借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增收致富的故事,在天山南北不断上演。
2月4日,在库车利华纺织有限公司四分厂棉纺加工车间内工人操作生产设备。吴乐摄
8月16日,霍尔果斯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智能大棚里,工作人员在采摘番茄。李瑞摄
库车市阿格乡康村锚定“独库第一村”品牌,持续打造独库公路一流旅游服务基地;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新城西门村依托坎儿井文旅资源,带动村民吃上“旅游饭”;伊宁县喀什镇天山花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农林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休闲旅游等复合业态,年产值已达10亿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借助产业发展增收致富。
围绕建设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的战略定位,新疆以建设粮食和食品加工、棉花和纺织服装、绿色畜产品和优质果蔬农业产业集群为引领,因地制宜培优主导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农民增收提供坚实支撑。
2024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2571.98亿元,较2020年增加590.68亿元,年均增长6.8%。累计建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农业产业强镇48个。脱贫地区累计培育620多家龙头企业,推动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以棉花纺织和林果产业为例:2024年全疆新增纱锭461万锭、各类织机2.76万台,纱产量同比增长16.4%、布产量同比增长75.3%,棉花疆内转化率42%,一朵朵棉花“链”起全产业链,有效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2024年,全疆特色林果产量1400万吨,红枣、葡萄、新梅产量居全国首位。主产区果农林果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左右,部分主产区县市高达60%以上。
从昆仑山下到阿尔泰草原,从戈壁绿洲到河谷牧场,乡村振兴的脉搏强劲跳动:农业变了——智慧农业取代“靠天吃饭”,产业链不断延伸,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村庄变了——新居井然,村路宽阔,网络畅通,昔日旧貌换新颜;农民变了——思路开阔,技能加身,直播火热,传统农人成为新农人。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新疆“三农”向好的脚步愈发坚定铿锵,一幅更加壮阔的发展篇章正在挥毫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