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兰别克:晨牧暮归里的现代化转型
●《今日新疆》记者 江玟轩/文图
9月,阿勒泰寒意渐浓。在青河县阿热勒镇达巴特村,天边刚泛起鱼肚白,牧民努尔兰别克·合孜尔便已起身,为一天的放牧生活做准备。
从传统游牧到家庭牧场
伴随着日出,努尔兰别克来到他的家庭牧场,查看牛羊和圈舍的状况。走进圈舍,努尔兰别克仔细检查着每一只小羊羔的健康状况,“起床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去圈舍看一看,检查完了再去吃早饭。”看着活泼的小羊羔,努尔兰别克放心了。
吃完早饭,努尔兰别克将牛羊从圈舍里放出,把它们赶往牧草长势较好的地方。看着远处的羊群,努尔兰别克说:“2008年,我刚开始放牧的时候,只有30只羊和2头牛,现在已经有500只羊和30头牛了。”
青河县拥有1884.42万亩优质天然草场,是地处阿尔泰山南麓的黄金畜牧带。2023年3月,努尔兰别克在县里的引导下,成立家庭牧场,开始规模化养殖。得益于家庭牧场,牛羊的疫病防控和养殖管理更加精细,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努尔兰别克家的牛羊数量不断增长,圈舍面积也从最初的50平方米扩展到现在的1000平方米。
今年年初,努尔兰别克还雇了一位90后代牧人阿尔达克·叶尔特斯协助放牧。“我现在的收入比之前的高,以后会继续干下去。”阿尔达克说。
努尔兰别克家庭牧场的成功,吸引了青河县越来越多的牧民转变生产养殖方式,积极建设现代家庭牧场。青河县农业农村局畜牧工作站站长胡安·哈巴什介绍,目前,该县已成功培育100多家家庭农场。
从靠天养畜到科学养殖
下午,努尔兰别克一边随着羊群移动,一边留意着有没有掉队的羊。他抱起一只棕色的羊说:“这是经济杂交羊,那边白色的羊是青格里绒山羊。”又指着另一只年幼的青格里绒山羊介绍:“这个品种产绒量高,肉也鲜美。”今年,青河县培育的青格里绒山羊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成功跻身国家畜禽遗传资源新品种行列。
9月4日,努尔兰别克·合孜尔抱着青格里绒山羊。
“我现在养的经济杂交羊,出栏时,一只羊能比本地羊多卖200元到300元。”努尔兰别克说,更让他安心的是,养殖过程中还有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服务。经济杂交羊是萨福克羊+阿勒泰羊杂交而来,融合了阿勒泰羊的耐寒性、优质肉质与萨福克羊的高肉产量、丰富奶量和短小尾巴的优势。青河县组建的12人专家团队,还深入牧场指导全混合日粮配制、阶段性营养调控等关键技术。
努尔兰别克看着牧场上的羊群,个个膘肥体壮、毛色光亮,他开心地笑着,引导羊群去饮水。2024年,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努尔兰别克对一部分阿勒泰羊进行经济杂交。“不仅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还有政策补贴。”努尔兰别克说。
努尔兰别克所说的补贴,正是新疆自2024年7月1日起执行的“牧九条”——《稳定肉牛肉羊及奶产业发展九条政策措施》,涵盖优质奶牛养殖补贴、养殖加工贷款贴息、肉牛能繁母牛补贴、能繁母羊补贴、饲草料补贴、喷粉、乳酪等加工产品补贴、增加肉类储备规模和优化政策性养殖业保险等九个方面。
依靠政府政策补贴和专业技术指导,2025年6月,努尔兰别克的300只阿勒泰羊完成经济杂交,实现了两年三产。
“越来越多的牧民在我们的宣传下加入了品种改良的队伍,”胡安说,经济杂交羊从出生到出栏只需要100天,且肉质鲜嫩,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而且养殖成本低,生产效率高。
从风餐露宿到幸福驿站
夕阳西下,在一望无垠的牧场上,秋风呼啸,牛羊点缀其中,如同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
晚上8时,努尔兰别克开始打扫圈舍,他下个月就要转场去远冬牧场。
以前转场,一家人赶着牛羊走在路上,遇到风雪只能躲进小毡房,喝口热水都很难。现在好了,沿途的幸福驿站里能住、能休息,还有热水和常备药品,连牛羊都有暖圈。“以前远冬牧场只能住60天,现在能待150天。”努尔兰别克说。
更让牧民们感到便利的是,现在转场都是机械化,大幅减轻了转场负担。
打扫结束后,努尔兰别克将牧场上的牛羊赶回圈舍,并给它们添水、添料。安顿好圈舍的牛羊后,努尔兰别克伴着夕阳回家,结束了一天的放牧。
近几年,青河县已建成15座便民服务站,对塔克什肯镇中海子、阿热勒镇希勒布拉克、查干郭勒乡花海子等驿站进行改造,并在远冬牧场新建了44座牧民住房、27座牲畜棚圈和98口深水井。
幸福驿站的不断完善和远冬牧场服务设施的建设,延长了远冬牧场的利用时间,降低了退化相对严重的春秋牧场放牧压力,提升了天然草原利用率。
从传统游牧到家庭牧场,从靠天养畜到科学养殖,从风餐露宿到驿站温暖,新疆牧民的生活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日出到日落,努尔兰别克的一天,是放牧人的普通一天,平凡而充实,却也是牧民生活变迁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