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新疆 ⑦丨从舷窗旧影到云端新枢纽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马伊宁
1959年的一天,阳光正好。引擎低鸣中,新疆日报社摄影记者宋士敬从千米高空捕捉着乌鲁木齐的光影。舷窗如时光相框,框住下方北门片区,他按下快门,将北门全景与飞机机翼定格,为新疆民航发展埋下一枚珍贵的时光锚点。
“那年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新疆民航组织乘飞机游览乌鲁木齐的活动,我有幸参加。”宋士敬记得,当时的飞机能坐20多人,作为一名年轻记者,他攥着相机,眼里满是新鲜。镜头里,错落的土坯房与砖房如积木般排列,纵横的土路与石子街织成细密的网,熟悉的地标缩成精巧剪影……那时的乌鲁木齐,正带着初生的蓬勃,在戈壁边缘慢慢舒展。
1959年从飞机上拍摄的乌鲁木齐市北门片区。宋士敬摄
翻开宋士敬的时光相册,一张张老照片次第铺展。这里面就有乌鲁木齐机场最初的模样:一张黑白照里,两架小飞机孤零零停在机坪,那是1959年的机场影像。新中国成立之初,它在戈壁荒滩上诞生。彼时的它,仅有一条经过碾压形成的长1800米、宽100米的土质跑道,560多平方米的候机楼综合用房,能起降的只有里-2、运-5、伊尔-14等小型运输机。
1959年的乌鲁木齐机场,两架飞机停在机坪。宋士敬摄
1971年,乌鲁木齐机场改扩建工程破土动工,并定名为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其目标是建成“通过新疆飞出去的国际机场”。正是这次扩建,使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成为全国主要国际航空港之一。1994年至2001年期间,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进行第二次改扩建;2007年三期改扩建启动,T3航站楼拔地而起,直接推动2011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2016年突破2000万人次,2024年达2776.57万人次……数字的跃升里,藏着城市与机场共生长的密码。
1985年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宋士敬摄
七十年流转,宋士敬镜头里的旧貌,在时光里不断蜕变成新颜。“机场是城市的窗口,更是区域发展的引擎。”他的感慨里,藏着大半个世纪的见证。
从最初的泥土跑道、低矮平房,到如今的钢铁枢纽、智能航站,跑道向着天际线不断延伸,航站楼如巨鸟展翅,往来航班织就空中丝路,将这座西域之城与世界紧紧相连。
4月17日,一架客机从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北航站区起飞。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蔡增乐摄
2025年4月17日,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北航站区启用,以焕然一新的“空中丝路明珠”闪耀西北苍穹。两条4F级跑道如银带铺向云端,5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似展翅雄鹰:出发大厅8个值机岛排开168个柜台,54个自助托运柜台高效运转;120台自助设备支持刷脸值机,三个月内航程信息一键调取;人包绑定系统让遗落物品秒速归位,65条安检通道疏解着往来客流;交通中心串联起航空、地铁、公交,真正实现“零换乘”。
站在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的观景台,望着玻璃幕墙上流云的倒影,宋士敬指尖划过老相册里1959年的机翼剪影,又望向眼前起降的大型客机。“这不仅是交通的枢纽、文化的地标,更是新疆向世界敞开的怀抱,是丝路新程上,永不停歇的前行坐标。”
图片由新疆图片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