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相册⑪丨五湖四海奔赴边疆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梁伟
一张老照片,将时光定格在1959年3月14日的新疆人民剧场门前。
环岛两旁人潮涌动,锣鼓声与掌声交织如雷,两万余名各族群众翘首以盼,满载着安徽省首批进疆青壮年的卡车缓缓驶入这片热切的海洋。新疆日报记者宋士敬的镜头,凝固了这个历史瞬间。“到新疆去!”的誓言响彻云霄。
1959年3月14日,乌鲁木齐市各族群众齐聚人民剧场前,欢迎首批支援边疆建设的安徽青壮年。 新疆日报记者宋士敬摄 图片由新疆图片库提供
“到新疆去!”这壮阔的支边洪流,源自党中央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的高瞻远瞩:动员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兄弟省份青壮年支援新疆建设。它饱含着党中央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闪耀着全国一盘棋、民族一家亲的时代光辉。新疆,这片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广袤土地蕴藏着无尽宝藏,准噶尔、塔里木盆地涌动着“地下油海”,亿万亩沃野呼唤犁铧,丰美牧场期待牧歌。然而,地广人稀的现实,让大开发步履维艰。这批肩负祖国重托与家乡期望的生力军,恰似及时春雨,滋润着渴望繁荣的热土。
“到新疆去!”进疆的每一步,都踏着滚烫的欢迎鼓点。当安徽首批青壮年乘列车穿越凛冽寒风抵达甘肃尾垭,转车奔赴哈密、乌鲁木齐,迎接他们的是戈壁滩上最炽热的情谊,欢迎的标语映红张张笑脸。“安下心,扎下根,与各族人民一道,把新疆建成社会主义的花园!”安徽青年代表周浩泉的誓言,道出了千万支边青年的心声。
紧随安徽的脚步,长江两岸的优秀儿女如春潮般涌向天山。1959年3月23日,湖北首批青壮年抵达哈密;7月3日,江苏首批青壮年在五千余人夹道欢呼中踏上新疆热土;湖南儿女也于1960年陆续抵达,汇入这浩荡洪流。
1959年3月14日,各族少先队员向支援边疆建设的安徽青壮年献花。 新疆日报记者宋士敬摄 图片由新疆图片库提供
“到新疆去!”的誓言,迅即化为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来自江淮之滨的儿女们,放下行囊,便奔赴火热的生产一线。在八一钢铁厂耐火车间,徐工富、王松如等安徽青年仅用一周就突破了新工人通常需一两个月的生产定额。“五一”献礼时,他们以近60%的超额完成率赢得赞叹;可可托海矿区钻机旁,安徽青年挥汗如雨,在坚硬岩层中创下手打钻日进5.54米的新纪录;尉犁县东河滩农场开荒竞赛中,湖北麻城青年周永兴挥舞坎土曼,日垦荒地10亩7分,成为一面飘扬的旗帜;鄯善县东风公社棉田里,江苏姑娘李月琴双手翻飞,日拾棉花166斤,向维吾尔族大姐枣拉汗虚心学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汗水,更有先进的生产经验与敢为人先的闯劲。湖北青年胡绪得在五一农场设计出轻便高效的平田器;江苏青年在鄯善革新瓜干制作技艺;安徽青年将家乡的丰产经验运用于博乐种羊场的试验田。戈壁荒滩上,青春的热血催开了奇迹之花。
更动人的,是共同劳动浇灌的民族深情。精河牧场,哈萨克族兄弟买合苏提手把手教支边青年使用坎土曼,他动情地说:“安徽大哥来了,帮助我们提高了技术,我们从心里喜欢他们,也离不开他们。”阿克苏乡亲驱车百里送来鲜鱼;红旗农场民族副场长赶车50公里为青年拉来铺草;婴儿缺奶,民族姐妹默默端来温热的牛奶……炉火为新伙伴烧得更旺,工地上各民族唱响同一首歌。支边青年的诗句饱含深情:“郊迎十里接亲人,各族兄弟喜若狂,同心协力齐奋进,祖国边疆心连心!”汗水凝结的情谊,是建设新新疆最坚固的基石。
从“八千湘女上天山”的壮举,山东女兵建功屯垦,到河南青年在孔雀农场“桑木扁担挑天山”的战歌,再到1959年四省健儿汇成的洪流,“到新疆去!”是这部宏大史诗中最动人的篇章。
岁月流转。回望老照片,卡车上的年轻身影已深深融入天山南北苍茫大地。他们以青春为笔,汗水为墨,与各族人民共同在新疆大地书写了改天换地的壮丽史诗——那照片上定格的热泪与笑容,早已化作郁郁葱葱的绿洲、井架林立的油田、麦浪翻滚的沃野,还有血脉相连、水乳交融的深情厚谊。
70年岁月如歌,“到新疆去!”的召唤穿越时空,依然澎湃如初。
图片由新疆图片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