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边缘的节水实践:清华留学生见证科技如何“点绿”新疆棉田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郭倩报道)8月的沙雅县,棉田如一张巨大的绿色织毯铺展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棉株行列整齐,绿叶间点缀着乳白、浅黄与淡粉的花朵,在热风中轻轻摇曳。但比花朵更引人注目的,是埋藏其间的秘密——那些精密排列的滴灌细管,如同大地的毛细血管,正精准滋养着每一株作物。
8月6日,“理解当代中国 感知开放新疆”清华大学留学生研学团踏入沙雅县农业高效节水滴灌实训基地。一场破解“水困”的科技实践课,在棉田深处展开。
沙雅县坐拥天山雪水,却紧邻“死亡之海”,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域,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为打破困局,沙雅县以农业高效节水增收试点项目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业节水体系建设,实现水资源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
“过去大水漫灌,农民总觉得水到位了,农作物才能长得好,如今科学用水,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还省时省力。”技术员讲解道,项目建成以来,灌区水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用水总量有效控制,“省下来的水可用于新增人工林和生态灌溉。”
8月6日,清华大学留学生研学团在沙雅县农业高效节水滴灌实训基地了解荒漠边缘高效节水的实践智慧。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郭倩摄
高效节水增收背后是一张庞大的现代化节水网:50万亩高标准滴灌农田精准高效为农作物“解渴”,530公里防渗渠道锁住宝贵水资源,4435处计量设施让每一滴水“有账可查”,4项水利信息化工程构建起“智慧大脑”。科技之力,让用水更少,棉株茁壮,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来自哥伦比亚的留学生胡安蹲在棉株旁,指尖轻触滴灌带喷头,饶有兴致地了解其作用原理。“这些技术细节太迷人了!”他兴奋地说,“精准、高效、智能——这正是我家乡农业迫切需要的答案。我一定要把这些‘沙漠智慧’带回去。”
边走边看边学,留学生们感叹,每一滴被科技唤醒的水,都孕育着生命的韧性与绿色的希望。沙雅县的田间实践,不仅是中国高效农业的生动缩影,更向世界干旱地区传递着破解“水困”的希望密码。
当无人机编队低空掠过棉田,留学生们仰头凝望。这掠过绿色棉海的现代“铁鸟”,与地下无声流淌的滴灌网络,共同勾勒出沙漠边缘农业的现代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