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中大熊猫”+3!原来你是这样的“宝” 不止萌 更是生态满分卷
8月5日
阿尔泰山国有林管理局福海分局
放出了三只黑鹳从巢穴成长至出窝的
“偷拍”成长vlog
当“鸟中大熊猫”黑鹳的幼雏
在阿勒泰成功出窝
除了被萌化
更值得我们聊聊这背后的生态科学密码
作为全球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鹳的每一次繁衍
都是大自然写下的珍贵科普教材
为什么说黑鹳是“鸟中大熊猫”?
黑鹳有“鸟中大熊猫”之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全世界仅存3000多只,在中国有1000只左右,比大熊猫还稀少!
别看它们身姿优雅、羽毛黑中带紫,飞行时翼展能达1.5米以上,实则是个“脆弱的贵族”。黑鹳是鹳形目鹳科鹳属鸟类,俗称乌鹳、钢鹳、老鹤。黑鹳头、颈和脊均呈黑褐色,故名黑鹳,常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喜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巢。其繁殖对环境的要求堪称“生态质检员”级别——必须是水质零污染、植被覆盖率高、人为干扰少的河流沿岸或湿地,崖壁筑巢的选择更是为了避开天敌,妥妥的“环境洁癖者”。
此次在福海分局管护区域发现其繁殖巢,充分印证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已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栖息繁衍的“天然家园”。
三只黑鹳幼雏扑棱着翅膀
在崖壁边练习起飞
羽毛从最初的灰扑扑变成油亮的黑
连腿都长壮实了
从6月被发现时的“秃头小毛球”
到如今能飞的“少年鸟”
它们的成长日记藏着太多惊喜
黑鹳宝宝的成长有多“硬核”?
这次阿勒泰记录的三只幼雏,成长轨迹藏着不少知识点:
- 破壳期:刚孵化时全身覆盖灰白色绒羽,眼睛半睁,完全依赖亲鸟反刍喂食(亲鸟会将捕捉的鱼类、蛙类消化后喂给幼鸟);
- 飞羽期:约20天后开始长出黑色飞羽,绒毛逐渐褪去,体型快速拉长;
- 练飞期:出窝前1—2周,幼鸟会在巢边崖壁跳跃、拍打翅膀,锻炼胸肌和平衡感,这个阶段是它们存活率的关键考验。
从嗷嗷待哺到振翅离巢,黑鹳幼雏仅用1个半月就完成“鸟生蜕变”,而亲鸟会在旁守护近3个月,直到幼鸟掌握独立捕食技能,这种育雏行为在涉禽中堪称“模范家长”。
黑鹳从“躺平干饭”到“挑战蓝天”
现在它们已经成功出窝
说不定这会儿正在阿勒泰的河面上盘旋呢~
能留住“鸟中大熊猫” 阿勒泰凭什么?
作为出了名的“生态洁癖”,黑鹳选择在阿勒泰福海分局管护区域繁殖,绝非偶然。这类对环境极度敏感的鸟类,就像一把“生态标尺”,而阿勒泰这几年的生态,就是为黑鹳“量身定做”:
- 河流保持着原生清澈度,鱼类资源丰富,河流里的鱼多到能“跳上船”(黑鹳主要以淡水鱼虾为食);
- 崖壁栖息地未受开发破坏,人为活动干扰少,是天然的“育儿房”;
- 空气里没污染,连露水都带着草木香——难怪黑鹳愿意在这“安营扎寨”。
目前,这三只黑鹳幼雏已经开始独立生活,但巡护员们的“操心”还没结束......他们正在建“空地一体”的生态监测网络,不光要看着它们长大,还得让它们的子子孙孙都能在这儿安家,为野生动物营造更加安全、适宜的栖息环境。
近年来
在阿勒泰通过红外监测设备
捕捉到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
除了黑鹳 还有马鹿 棕熊 水獭等20余种
它们的频繁出现
不就是阿勒泰的生态日记吗?
你对自然温柔 它就会用最珍贵的礼物回应
说不定下次去阿勒泰
你也能偶遇这些“少年鸟”呢~
到时候记得保持距离
远远打个招呼就好啦~
来源:新疆广播电视台/丝路视听
一审:余飞
二审:丁茜
三审:肖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