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格达峰见证”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乌昌两地全媒体联动采访活动 | 从试验田到万亩良田 看新疆如何走稳小麦育种的科技之路
自治区农科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正高级农艺师唐勇正在查看小麦长势。(记者江斌伟摄)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艺师孙诗仁在额敏小麦试验基地忙碌。(记者江斌伟摄)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奇台麦类试验基地里,丰收与生长交织成热闹的图景。(记者江斌伟摄)
新疆网讯(记者江斌伟)金黄的麦浪在天山南北起伏,从乌鲁木齐的试验田到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奇台麦类试验基地,再到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额敏小麦试验基地,新疆小麦产业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书写着“藏粮于技”的时代答卷。
近年来,自治区农科院科研人员扎根不同区域,针对各地生态特点与产业需求精准发力,让一粒粒良种在广袤田野绽放丰收的希望,共同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试验田里的数字丰产图谱
近一段时间,自治区农科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试验田里,新春44号紧凑的株型格外显眼,80余厘米的株高搭配粗壮茎秆,在风中稳稳挺立。
作为“数字农业与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应用”项目的核心试验材料,这片试验田被划分为10个处理区,每个区域设置不同的灌水量和施肥方案。
“我们设置了从全生育期灌溉200立方米到400立方米的5个梯度,配合高氮、中氮、低氮及有机肥替代等施肥方案,就是要摸清不同水肥组合对产量的影响。”自治区农科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正高级农艺师唐勇手持测量仪,俯身测量着第7处理区的小麦株高。
这个区的灌水量300立方米配合中氮施肥,株高达到88厘米,刚好是新春44号的最佳抗倒伏株高。
再向前,是这一片庄稼陆续收获后的晒场,一堆堆金色的麦粒在阳光下泛着光泽。
唐勇抓起一把麦粒,指着新春44号饱满的颗粒说:“这是我们院和企业联合选育的优质强筋品种,以新品系17-11为母本、yn-7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既保留了父本的抗逆基因,又继承了母本的强筋特性。”
唐勇说:“经过试验,我们已明确新春44号的亩穗数37万至38万,穗粒数42粒至45粒,千粒重46克至48克。”
“新春44号的试验数据,未来会成为智慧平台的‘基准线’,指导农民根据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一键获取最优水肥方案。”唐勇站在试验田边,看着数据显示屏上监测数据,根据土壤墒情数据精准补水。
目前,项目已积累2万余组原始数据,随着试验的持续推进,这份数据库将为新疆小麦产业的精准管理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筑牢种业自主权
在额敏小麦试验基地的晒场上,科研人员正将不同品种的麦穗分装标注,准备带回考种室开展工作。
作为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这里的科研人员围绕新疆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产业布局,结合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建设,长期投身小麦育种创新工作,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指引,构建起一套涵盖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示范推广的完整小麦种业创新体系。
在技术应用方面,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试验田土地平整度、灌溉效率和抗灾能力得到质的飞跃,正是“藏粮于地”的生动实践,为小麦生长提供了坚实基础;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养分精准供给,种肥分离技术减少资源浪费,水氮后移技术优化小麦生长关键期养分配置,春麦冬播技术打破传统种植季节限制,这些则是“藏粮于技”的具体体现,各类技术的综合运用,为小麦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3年的高产验收数据至今亮眼,九圣禾D1508实收亩产810.00公斤,新冬53号703.05公斤,新春44号‘春麦冬播’723.82公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艺师孙诗仁翻着手中的工作手册,指尖在一行行数据上划过,语气中难掩自豪。
而在一旁的考种室里,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薛丽华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千粒重测量仪,仪器屏幕上的数字不断跳动,她时不时和身边的科研人员低声交流几句,仔细记录下每一组数据,为下一季育种筛选最优亲本。
正是这样严谨细致的技术筛选与培育,让粮春1758能创下848.42公斤的全国优质春麦纪录,也让新疆小麦育种始终保持着创新活力。
如今,全疆小麦种植面积达1700余万亩,自治区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新冬系列、新春系列品种推广面积占比超70%,将种业自主权牢牢握在手中。数据清晰展现了科技赋能的显著成效:今年新疆夏粮总产(预计)684万吨,居全国第6位;单产411.5公斤/亩,较全国平均高35.9公斤,排名升至第6位,单产增量连续三年超10公斤,位居全国第一。
培育产业“明星品种”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奇台麦类试验基地里,丰收与生长交织成热闹的图景。
晒场上,几台精选机正对着摊开的麦粒作业,金黄的颗粒在气流中翻滚,去除杂质;不远处的田间,一片冬小麦还青黄相间,科研人员正穿梭其间。
“这片是新粮169高产示范田,再过半个月就能收获,目前测产数据比去年高。”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奇台麦类试验基地研究员俞天胜捏了捏饱满的麦穗说道。
俞天胜说:“奇台基地的核心是‘架桥’,让实验室里的品种能经得起大田考验。你看那边是粮春1758节水试验,试验设置足水组与节水组,其中节水组全生育期灌水7次(节水30%),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用水效率、产量阈值和技术适配三大突破,为新疆乃至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核心种源支撑。”
他指着田埂边的记录板说,今年基地试种的15个新品鉴选试验,有5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突出,即将进入示范推广阶段。
科研人员的忙碌,正让试验数据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从品种筛选、栽培技术优化到配套栽培管理方案制定,奇台基地每年为全疆输送5至8个适应性强、产量高的小麦品种及配套技术,成为连接科研与产业的关键节点。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自成立以来,小麦育种学科便同步发展,形成了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示范推广相衔接的种业创新体系,让“明星品种”实现从试验田到大田的产业转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研团队针对南北疆生态特点,攻关优质强筋、中筋等各类品种,培育抗旱、节水、耐盐碱、抗寒品种,1990年以来,小麦育种学科共培育冬春小麦新品种47个,为粮食产能提升提供科技支撑,其中,如2019年新冬60号就创造了亩产731.3公斤的南疆小麦高产纪录,推广势头强劲。
自治区农科院小麦育种学科组建以来,学科专家站在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时代为刻度持之以恒推进育种创新工作,科研人员扎根基层一线,克服种种障碍,一代接着一代干,积跬步以至千里,逐步构建起面向全疆的小麦育种体系。目前,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北疆冬麦、南疆冬麦、春麦育种以及额敏基地四支团队,在疆内小麦主产区对全疆小麦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选育的小麦品种年推广面积占全疆小麦种植面积的70%以上。
这些年来,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小麦育种团队将选育更多适应新疆粮食生产实际的“明星品种”作为重要使命,围绕早熟、高产、优质、节水、抗逆等特性,突出产品专用性特点,让更多新品种在产业发展中“萌发”,有力支撑了新疆粮食生产综合能力。2024年,新疆冬小麦百亩、千亩、万亩大面积单产纪录蝉联全国第一;春小麦创全国百亩方大面积单产纪录,这些成绩都离不开本地明星品种的持续发力。
静静矗立的博格达峰,见证着每一粒小麦里的科技力量。从乌鲁木齐的数字农业,到奇台的产业转化,再到额敏的创新探索,新疆小麦育种的“藏粮于技”之路,正铺就出粮食安全的坚实根基,也写满了端稳饭碗的底气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