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物证七十载⑫丨斑驳旧瓦静述天池变迁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任江
“这是2022年修缮天山天池景区福寿观时拆下的旧瓦,边缘的花纹已被岁月磨蚀,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致。要准确说出它们的具体年份,需要专家考证。”8月5日,新疆天池管理委员会一级调研员王琪说。
现存的福寿观旧瓦。廖先勤摄
王琪所说的福寿观,其历史可追溯至久远年代,历经多次修建。从一张老照片中,可以看到1923年修建的福寿观的概貌。如今,岁月飞逝,这两块看似普通的瓦,便成了天山天池景区发展变迁的见证者之一,默默诉说着景区从当初的自然景观,发展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历程。
建于1923年的福寿观。新疆天池管理委员会供图
王琪是1996年来到天山天池景区,那时的景区和现在的景区大不相同。
天山天池曾经仅作为一处自然景观存在,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风貌相对原始,然而各类旅游基础设施极为薄弱,前往天山天池的人数量极少,主要以科考人员、探险者以及当地周边村民为主。道路是简陋的砂石路,交通极为不便,可谓路途艰辛。景区内几乎没有专门的旅游接待设施,更谈不上完善的吃住行游购娱体系,游客在此很难享受到便捷的旅游服务。
改革开放后,随着新疆交通改善和旅游市场开放,天山天池景区开始建设停车场、简易步道、餐饮点等基础服务设施,旅游产业才得以快速发展。
交通发展是景区变化最为显著的方面之一。原来的砂石路变成了柏油路,道路等级大幅提升。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护栏、防撞设施等一应俱全。而过去山上使用的非客运营运车辆被淘汰,区间车、观光车和电瓶车进行了更新换代,现在,景区区间车、观光车都使用了新能源车辆,游船也是环保游船。景区还大力延伸步道,目前已超过60公里,包括环湖步道,以及飞龙涧、潜龙渊、马牙山、灯杆山等步道,游客在景区的山水间自由穿行。目前,景区正在加速推进低空游。在不久的将来,游客可以乘飞机、滑翔伞、热气球等俯瞰自然美景。
在景区,靠走路或者骑马传递信息的方式早已成为历史。通讯实现了5G全覆盖,游客集中的区域还有WiFi覆盖,游客再也不用担心通讯不畅的问题。景区的智能环保旅游厕所,配备了家庭卫生间、管理间、母婴室等完备的附属设施,能够充分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成为2024年全国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优秀案例。如今,天山天池景区环境整洁美观,游览设施与服务走向标准化,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打造了多元化的旅游体验。
天山天池景区。苑宝录 摄
多年来,天山天池景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结合保护与发展实际,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要求,让青山绿水永留。作为“新疆天山”组成部分于2013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景区积极对标世界遗产保护要求,建立完善“生态红线”管控体系,实施冰川动态监测、生物廊道修复等专项工程;打造“生态+”旅游模式,推出地质科普、森林教育等特色产品,推动旅游收入稳定增长,同时,建成智慧监测系统,实现环境数据实时监控,探索建立跨区域生态保护体系,与周边地区联动开展大气联防联控、水源地保护等。依托世界遗产的IP,发展生态研学、康养度假等新业态。
一转眼,王琪在景区工作就快30年了,现在的天山天池景区,已经发展成为总面积548平方公里,含8大景区、15个景群、38个景点的国家5A级景区。从南部雪峰到北部沙漠,80公里直线距离范围内,囊括高山冰川、湿地草甸、森林峡谷、湖泊山岳和戈壁沙漠等7种自然景观,形成完整的植物垂直景观带谱,将反差巨大的炎热与寒冷、干旱与湿润、荒凉与秀美、壮观与精致奇妙地汇集在一起,为国内外罕见。其中核心区天池,海拔1910米,周长9.7公里,面积4.9平方公里,最大容水量2亿吨。
天山天池景区里的福寿观。苑宝录 摄
更为重要的是,以远古西王母神话为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成为天山天池景区珍贵的文化遗存。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让天山天池景区魅力无穷,蜚声中外。景区是“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博格达峰生物圈保护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曾荣获“中国道教文化名山”“中国健身名山”“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智慧旅游创新示范景区”“全国服务质量标杆单位(旅游行业)”等称号,并获第四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质量奖,“西王母神话”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313.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15.65亿元。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36.53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6.03亿元。
“这些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天池建设者的辛勤付出,也是新疆文旅产业从小到大的生动证明。”见证了天山天池景区近30年巨变的王琪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