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新疆⑥丨从第一炉钢水到现代化上市企业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石鑫
“1951年头屯河畔的冬天,工地上的号子声从没断过。”92岁的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八钢”)退休职工晏章华,手指轻轻划过泛黄的老照片,眼中闪着光,“为了新疆第一座钢铁厂,大伙儿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近日,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晏章华,手指轻轻划过泛黄的老照片,回忆建厂初期的情形。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那时的新疆,工业基础几乎为零——造不出一根铁钉,更无寸尺钢板,矿山沉睡,工厂缺位,百姓生活困顿。钢铁,这块工业的 “粮食”,成了新疆发展最迫切的渴望。
1951年,王震将军率领驻疆解放军指战员和新疆各族群众开进荒无人烟的头屯河畔,誓要建起属于新疆的钢铁脊梁。
当年9月16日,作为新疆军区学工队队员,晏章华加入建设大军。这群 “钢铁门外汉” 从零起步:白天在工棚学文化、记规程,夜晚围着图纸琢磨技术;矿石破碎全凭榔头硬碰硬,高炉加料靠人扛肩挑往炉顶倒;采矿用十字镐掘土,运矿靠毛驴和骆驼……老人的回忆里,创业的艰辛如黑白电影帧帧闪过。
1958年,八一钢铁厂的炼钢车间。 杨学祖摄 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1952年4月28日,第一炉火红钢水奔涌而出,整个车间沸腾了:掌声雷动,泪水横飞,人们紧紧相拥。新疆“手无寸铁”的历史,终于在这一刻被改写。
七十几年炉火不熄,八钢已褪去旧貌换新颜。
清晨的 “八钢智运” 平台上,货运订单在屏幕上飞速匹配;轧钢车间里,机械臂精准夹持钢坯,火花在智能监控下飞溅;满载高强度钢材的班列从八钢铁路专用线鸣笛启程,驶向中亚腹地。如今的八钢,形成了本部、南疆、北疆相互支撑的“一总部多基地”发展格局,拥有一家上市公司,产能水平达到1000万吨,产品涵盖棒材、线材、优钢及金属制品,成为新疆产业链最长、产能最大、品种最全的钢铁企业。
2022年11月15日,八钢的技术人员在1号RH真空精炼炉操作室检查程序执行情况。姬浩杰摄
创新,是八钢蜕变的核心密码。近三年,企业研发投入占比稳定在3.5%以上,专利申报量连续多年居新疆企业首位。八钢还建成全球首个400立方米工业级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实现100%全氧冶炼,固体燃料消耗降低30%,碳排放量减少超 25%。2023年该商业化示范项目投运后,全氧冶炼与煤气自循环工艺全线贯通,在全球低碳冶金领域树起标杆。
近几年来,八钢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废气达标排放和固废不出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并成功创建中国西北首家钢铁文化主题AAA级工业旅游景区。
从“地窝子”宿舍到花园式厂区,从人工榔头碎矿到“8+1”数字系统管控全流程,八钢的变迁,正是共和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鲜活注脚。
如今,走进八钢厂区,蒹思湖畔芦苇摇曳,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静静耸立,像是无声诉说着:艰苦奋斗的基因从未褪色,它正循着时代脉络汇入创新洪流,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