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桥飞渡天山——北京大学留学生新疆研学记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西娅 实习生 吴嘉琪
8月5日,“理解当代中国 感知开放新疆”北京大学留学生研学团一行暂别新疆之旅,带着一路收获与对这片热土的深刻理解踏上归程。
7月30日,北京大学留学生研学团一行在黑油山景区合影留念。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西娅摄
夏日的天山南北,繁花似锦、瓜果飘香。为期一周的研学活动中,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土库曼斯坦等18个国家的留学生相继走进克拉玛依市、额敏县、塔城市、乌鲁木齐市的石油基地、民族团结大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博物馆等地,感受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活力,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
来自尼泊尔的赵阿珠第一次来中国新疆,研学之旅让她深刻体会到了何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新疆的辽阔壮美、资源丰饶,以及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无论是手风琴博物馆里的艺术共鸣,还是博物馆展示的历史传承,都让我受到了感染和启发。”研学旅程进入尾声,赵阿珠表达了美好的愿景,“愿新疆的开放繁荣如天山雪水长流不息,愿我们留学生都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克拉玛依市黑油山景区,留学生目睹了自然馈赠如何转化为发展动力;在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世界魔鬼城景区的苍茫奇景中,大家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额敏县榆柳巷的民间歌舞更让留学生领悟音乐无国界,尽管语言不通,但旋律与笑容让大家心灵相通;“丝绸之路”新疆·塔城文学馆内,留学生通过陈列的文字记载,看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用笔墨书写的团结与发展的故事……
8月2日,北京大学留学生在塔城市手风琴文化展示厅参观、体验。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西娅摄
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专业2025届博士毕业生撒普尔已是第二次来疆。此前,他去过喀什市、乌鲁木齐市等地。撒普尔来自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的土库曼斯坦,正是这份与能源的天然联系,引导他选择了能源工程这一领域,并先后在中国石油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习,最终扎根中国发展。
“这次中国新疆之行对我而言是一次极其宝贵且深刻的体验,让我将课堂、实验室里的知识与眼前的现实世界紧密相连。”撒普尔说,新疆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点之一。这与他博士期间关注能源转型、多能互补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未来,他将继续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在能源工程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努力做一名连接中土、致力于全球能源未来发展的建设者。
7月31日,在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白杨河大峡谷景区,北京大学留学生撒普尔(左一)与小伙伴们合影留念。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西娅摄
美国留学生顾凯文今年刚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毕业,专业是文化产业管理。由于对中国文化和新媒体特别感兴趣,他从大一开始就非常关注中国文化的传播路径,尤其是如何通过新媒体方式,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目前,他在全网各类平台已拥有超过500万粉丝。
“在中国新疆的这一周,去了很多地方,看到了各地政府通过非遗活态保护、文旅融合运营等方式,把传统文化变成带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让我感同身受,因为这正是我在做的事情。”未来,顾凯文希望能带动更多新媒体人,把镜头对准中国新疆,让更多人看到真实、美丽、多元的新疆,做有价值的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新疆故事。
留学生作为中外交流的民间使者,是读懂中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群体。据了解,这已是北京大学连续第三年组织留学生来新疆参加“理解当代中国 感知开放新疆”研学活动,累计已有80名留学生参与。这些年轻的学子,正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未来行动,努力成为沟通中外的“文明使者”。
“每一次来新疆,留学生们都感到非常震撼,好评如潮。”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留学生办公室副主任马博表示,学校将持续为留学生搭建深入感知中国的平台,向留学生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新疆故事,促进中外友好交流、推动文明互鉴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