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疆
据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
想去新疆的,和已经在新疆的。
特别是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又将有无数人踏上奔赴天山南北的旅途。其中不少人,早已是新疆大地的常客。
新疆,这个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到底藏着什么样的魅力?
旅游市场火爆、网友打卡刷屏的表面现象背后,到底还有什么“底层逻辑”?
关于新疆的种种疑问与好奇,这一本书,都可以给你回答,它就是——
《什么是新疆》
《什么是新疆》一书由著名科普内容创作机构星球研究所编写,是其“看遍中国”区域地理系列中的第二本。同时,本书经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策划,新疆国际传播中心出品,并由中信出版集团和新疆青少年出版社联合出版,可谓兼具科学性、新疆味和国际范儿。
这是一本献给所有热爱新疆的人的书,也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献礼。
不看不知道,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新疆!
新疆,1/6的中国
相比于她166.49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我们普通人能看到的新疆,实在是太少了!
在中学地理教科书上我们都学过,中国有四大盆地,其中两个都在新疆。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从北到南,把两大盆地包裹其间,这就是所谓“三山夹两盆”。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横贯全疆的天山山脉中间,还散落着一连串的小小盆地。
比如,总是被纳入北疆大环线的伊犁河谷,其实是由伊犁盆地和特昭盆地两个小单元组合而成,将这两个盆地包夹起来的,是三条你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山脉——博罗科努山、乌孙山、哈尔克他乌山。
伊犁河谷的雪岭云杉林。摄影/龙世杰
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山脉,其实都是天山的一部分。天山不只是一条山脉,从整体上来看,它可以分为北、中、南三列主要的次级山脉群;从细节上来看,它更是众多次级山脉及其合围出的大小盆地的总和,是一个十分繁复、庞大的盆山系统。
换句话说就是,在看似简单的天山内部,其实藏着一大群“三山夹两盆”,每一组都是一个“微缩版”的新疆。
难怪有人说,看懂了天山,就看懂了新疆。可问题就在于,看不懂啊!
热得发红、红得发烫的火焰山,是天山。
吐鲁番火焰山。摄影/李学亮
牛羊遍地、水草丰茂的巴里坤山,是天山。
巴里坤草原和鸣沙山。摄影/田梦翔
银盔玉甲、雪满肩头的博格达峰,还是天山。
乌鲁木齐市背后的博格达峰。摄影/李杰
这还只是空间上的迷宫。一旦加上时间的催化,新疆更是神秘到难以想象。
你见过沙漠,但你可见过洁白似雪的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雪景。摄影/邓建中
你见过戈壁,但你可见过漆黑如炭的戈壁?
哈密大海道的黑色戈壁滩。摄影/徐向博
关于新疆,我们已知的部分,也许只是瀚海阑干中的一粒轻沙。
难道我们真的没有机会,看懂这片1/6的中国了吗?
幸好,还有星球研究所!
星所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说起星球研究所,相信大家早已不陌生了。
他们是中国新媒体地理科普领域里妥妥的No.1,专注于以地理视角,解构世间万物,探索极致世界。2018年,成立仅两年的星球研究所就被人民日报社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中国十大科普自媒体”。
星球研究所2019年推出的《这里是中国》,两年就突破了百万册销量,“文津图书奖”“中国好书”等大奖拿到手软,被誉为“典藏级国民地理书”。而后推出的续集《这里是中国2》《这里是中国3》,同样表现不俗,助力该系列突破250万册销量。
虽然在“这里是中国”系列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星球研究所却不愿在舒适圈里止步不前,他们决心开辟全新的“看遍中国”区域地理系列。2023年,他们推出了系列的开篇之作——《什么是重庆》,被誉为是“致3200万重庆人的珍藏版家书”。
如今,他们将“看遍中国”的第二站选在了新疆。
在此之前,星球研究所曾创作了20余篇关于新疆的作品,关注过某座山脉、某片沙漠、某条河流、某个城市、某些古迹和某项现代工程,但它们分别发表于不同的时间,难免错过新疆的一些新变化、新建设,也难以一次性、全维度地看遍新疆的全貌。
因而,站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他们想用一本书的体量,讲述有关整个新疆的故事。
流星雨与极光,苍穹双绝,刹那永恒。图片拍摄于新疆哈密地区。摄影/薛飞
为了呈现出最真实的新疆,星球研究所召集专业地理学科背景人员撰写内容,专业团队绘制了33张科学制图并经国家地图审核部门审核通过,更从数万张优秀摄影作品中选出了326张具有新疆地域代表性的高清摄影作品,经过反复打磨,终于汇集成这部——
《什么是新疆》!
到底什么是新疆?在星球研究所看来,这片欧亚大陆的腹心之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地奇迹。
一个距离海洋最远,却遍地都是“海洋”的奇迹。
一个跨越千山万水,万物如潮水般汇聚的奇迹。
《什么是新疆》-目录
新疆,是一片“海”
总有人说:在新疆,除了海洋,你几乎可以找到地球上的所有风光。
但在新疆,真的找不到海洋吗?
真相,其实恰恰相反。
在新疆,遍地都是亿万年前的海洋。只是,这些海洋早已在沧海桑田的剧烈变迁中改头换面,化作新疆的壮丽山河。
哈密大海道的雅丹地貌。摄影/谢国衡
海洋了铺陈新疆的筋骨。
距今3.6亿年前,这里还只是许多被海洋包围的小片陆地和浅海,但随着板块活动日益活跃,海水之下,一切都在重构。
历经数亿年的碰撞与拼合,古海洋的轮廓渐渐消亡,大地的脊背缓缓隆起。到距今6500万年前,随着年轻的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位居其北侧的新疆大地最终奠定了“三山夹两盆”的整体格局。
从巴音布鲁克草原看天山。摄影/文兴华
海洋雕刻了新疆的肌理。
尽管已经彼此远离,但大海从未放弃回到新疆。奔流在高空的海洋水汽乘着西风而来,催生出这里截然不同的地表姿态。
巍峨的群山挽留了海洋水汽,变成白雪,变成冰川,变成草原,变成牛羊。而在群山围合的另一边,水汽难以进入,使得那里越来越干旱,最终创造出飞沙走石的舞蹈,风削风刻,尘起尘落。
克拉玛依乌尔禾魔鬼城。摄影/徐向博
海洋还妆点了新疆的眉目。
放眼整个中国,几乎一半的冰川储量都在新疆,可谓一片冰川之海。可它们绝非静默不动,而是会融化成无数小溪与河川,向山的更远处奔流。
不同于中国大多数地方,新疆的河流,几乎都未能以大海为最终的归宿。无法入海,那就创造自己的海。它们在高山和盆地间汇集成一汪汪湖泊,和大海一样深邃,和大海一样宽广,和大海一样蔚蓝。它们在群山环抱中娟秀,也因身处大漠而弥足珍贵。
博斯腾湖水域被冻结,群鸟掠过湖面,飞往春天。摄影/文兴华
从天空归来的海洋,用美丽的河流与湖泊,将新疆变成一片生命的海洋,野性十足,充满魅力。
这里有中国最生机勃勃的荒漠,无数动植物在沙漠戈壁这样的极端环境中,与飞沙走石不断博弈,展现着生命最令人惊叹的适应力。
沙海孤岛。摄影/毛江峰
这里有中国最立体的草原,看起来不起眼的草类植物,却覆盖了从盆地到高山、从南疆到北疆的多个垂直地带,展现着生命最令人称奇的韧性。
新疆喀拉峻花海。摄影/施俊
这里还有多姿多彩的森林,它们历经光阴磨砺,在四季流转的画笔下,绘出了中国独一无二的地带性景观。
阿勒泰的秋。摄影/焦潇翔
还记得《我的阿勒泰》里,哈萨克牧民的四季牧场吗?夏季,牧民们驱赶着牛羊来到阿尔泰山的高处,享受高山草甸的丰美;冬季,他们回到山麓,在灌木丛生的荒漠边缘扎起毡房,围炉煮茶,任风雪从山间掠过。
秋季转场。摄影/刘新海
哈萨克牧民的生存智慧,是数万年来,无数新疆人筚路蓝缕的缩影。
大地记录下这一切。拂过小河公主鬓角的风沙,千年后从楼兰古城的街道上扬起;悠扬的驼铃和嘶鸣的骏马一起,构成了我们关于西域最浓郁热烈的想象。
千年已逝,但历史如浪,拍打在时间的岸线上,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华夏文明深深的烙印。
吐鲁番交河故城。摄影/吴其平
这里是地理的边疆,更是历史的舞台。各族人民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激荡出新疆多元的文化与多彩的民俗风情。
丝路,有过多少年的繁华,就进过多少人的梦境。自张骞出使西域、西汉王朝在此设立都护府以来,新疆,早已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臂。摄影/刘玉生
丝路不是一条线,而是一张网。其中的北线,出敦煌,过伊吾,经轮台,到伊宁,沿途绿洲星布,市镇繁密。隋唐两代,它成为中原王朝同中亚、西亚和欧洲交流最主要的通道。万邦物产,八方文明,四海豪杰,尽汇聚于新疆。
商人来了,带着中国的丝绸,西方的香料。
僧侣来了,带着古老的经卷,虔诚的信仰。
克孜尔千佛洞,又称克孜尔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摄影/李文博
乐师来了,带着凝云的箜篌,怨柳的羌笛。
诗人来了,带着盈怀的壮志,满腹的才情。
亚尔特拱拜孜古驿站。摄影/许先强
他们走过瀚海戈壁,穿越黄沙风雪,踏过山川险关,留下的故事至今令人回味。
但丝路只是新疆精彩内容的一页。看到远处扬起的滚滚沙尘了吗?那是古往今来众多人群的身影,他们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共同创造了一个鲜活多彩的人间,交融出一片民俗风情的海洋。
今天的新疆,生活着56个民族,他们在不同的地理单元里安居,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生活得澎湃热烈,生活得五彩缤纷。
汉族很早就进入了新疆。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大批的戍边官吏、军卒、商人来到这里生活定居。此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包括汉族在内的大量人口进入新疆。今天,汉族人生活在新疆各地,汉族的文化、美食在新疆融合出了新的风情。
2023 年,库车市举办“社火闹新春·热闹过大年”大型社火展演活动,其中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花鼓等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共庆元宵佳节。摄影/尼亚孜·热合曼
三面环山的喀什,是南疆第一大城。这里的人们既擅长手工业,也擅长经商,喀什城里,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巴扎,其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比如丝绸、乐器、瓷器,大多出自匠人们的一双巧手。
喀什街头的民族乐器。摄影/郝沛
喀什往西,攀上帕米尔高原,就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国门”,红其拉甫口岸。这里居住着半农半牧的塔吉克族人,如雄鹰般英勇,担负起保家卫国的使命。
盛装跳着塔吉克族鹰舞的儿童。摄影/刘耕新
而在天山以北,则居住着许多马背上的民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在他们眼里,马是无可替代的。除了用来骑行,马奶和马肉也是他们饮食中重要的一部分。
阿勒泰禾木乡举行迎新年活动“姑娘追”。摄影/刘耕新
新疆的热烈,还有很多很多。听一曲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看一段回族传统舞蹈“宴席舞”,过一次锡伯族的“西迁节”,尝一碗俄罗斯族的红甜菜汤。
新疆足够广袤,也足够包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众多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热爱这里的河山,也共同创造出对生活的热忱。
你看到雪白的棉田、蔚蓝的鱼塘、碧绿的果园,沃野与荒原,生息相映;
焉耆葡萄种植基地。摄影/卢奕霖
你看到巨大的煤矿、喧嚣的油田、绵延的风电场,地底与天空,动静相融;
克拉玛依乌尔禾采油场。摄影/周修建
你还看到蜿蜒的公路、疾驰的列车、翱翔的机翼,时代与远方,万里相邀。
雪山下的兰新高铁与连霍高速。摄影/刘坤
70年,换一场沧桑巨变。70年,筑一个鲜活人间。
这是新疆最好的时代。她是潜力的海洋、物产的海洋,是资源的海洋、物流的海洋,比海洋更重要的,是无数新疆儿女的家乡。
弹奏乐器的莎车老人。摄影/陈婷垚
杏花树下衣袂翩跹。摄影/袁欢欢
孩子们放学回家。摄影/姚璐
这片有着广袤胸怀的土地,也热情地拥抱着所有在此生活和追梦的人们。正如诗人周涛所言 :
无限广阔的地域里
铸造着多少
极平凡的也极有个性的大胆人生
戈壁的怀抱也是海的怀抱
敞开着,拥抱着四面八方的人们。
一本书发现新疆之美
在某种意义上,新疆其实就是海洋。她的广袤、她的浩瀚、她的富饶、她的璀璨、她的包容,共同组成了这1/6的中国。
极致山水、诗意旷野、苍茫大漠、烟火人间……这些都是新疆,新疆却不止是这些。
是时候重新发现新疆之美了!
《什么是新疆》用一本书的体量,为我们解读了关于新疆的一切。大地建构、江河孕育、万物生长、历史交融、现代建设五个维度,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编织起大美新疆的波澜壮阔。
这是一本知识之书。星球研究所积九年之功力,专业地理科普团队精心设计和撰写知识内容,带你穿越3.6亿年地质史诗,用33张科学制图,帮助你打开认知新视野。
这是一本审美之书。星球研究所携100多位优秀摄影师,专业影像团队从数万张照片中选出最能体现新疆之美的326张,宛如打开一本立体风景百科全书,不在旅途,胜似旅途。
这是一本情怀之书。星球研究所秉承“解构世间万物,探索极致世界”的宗旨,用极致的笔触、极致的画面、极致的感情、极致的思索,和你一起站在天山之巅,共同俯瞰脚下这片珍贵的人间。
本书获得众多新疆籍或新疆当地专家学者诚挚推荐,最懂新疆的新疆人,亲自认证的新疆事!
《什么是新疆》全书采用画质细腻、手感舒适的特种纸,图片颗粒度裸眼可见,精准还原“赛里木湖蓝”和“沙漠金”,最大限度地将新疆的斑斓多彩呈现给每一位读者;
《什么是新疆》-内页
书籍采用裸脊锁线装订,实现180°平摊设计,阅读体验无死角,书中更有5张高清超长拉页,最长超过1米,全景新疆一书尽览;
《什么是新疆》-拉页
封面书名采用流沙金烫金,配以0.3mm精度浮雕新疆地图,指尖触摸之下,“三山夹两盆”的标志性地貌清晰可辨……
极致化视觉,典藏级装帧,触手可及的质感,让你无须涉足也能亲见新疆之美!
这本书,要献给所有热爱新疆的人。
献给2600多万全疆各族儿女,也献给为新疆的发展建设挥洒汗水的劳动者们。献给从五湖四海赶赴新疆的朋友,也献给那些终将来到新疆、爱上新疆的人们。
愿这本书,陪你度过一段难忘的旅程。
一队塔城牧民为中国越野滑雪队奥运健儿出征冬奥会送行。摄影/张波
注:本文图片除特殊注明以外,均来自《什么是新疆》@星球研究所,封面图摄影为文兴华。
中信出版*星球研究所
一本书发现新疆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