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锦”通经断纬“数字孪生”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王新红报道)9月16日,在西安举办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上,新疆博物馆以创新方式展示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的数字赋能成果。
观众现场感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数字化保护成果。新疆博物馆供图
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论坛汇聚了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顶尖专家与机构,核心议题聚焦于“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当两千年前的汉代织锦纹样在数字屏幕上缓缓流转,当尼雅遗址的风沙气息与丝路驼铃声通过沉浸式设备“重现”在与会者面前时,新疆博物馆的展示瞬间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于1995年出土于民丰县尼雅遗址,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该锦护臂所承载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纹样与复杂精妙的织造工艺,不仅是汉代纺织技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新疆博物馆文创部主任关懿介绍,为突破文物物理展陈的时空限制,博物馆与浙江大学团队合作,运用三维超景深显微镜、微型光纤光谱仪等多学科技术设备,对锦护臂的纹样细节、织造结构以及尼雅遗址的出土环境进行了全方位、高精度记录,构建起完整的文物“数字孪生档案”。
在论坛现场,这一“数字档案”转化为极具感染力的观展体验:观众通过互动屏幕可亲眼见证织锦纹样的动态形成过程,直观感受“通经断纬”的高超技艺;戴上沉浸式设备,则可“穿越”至汉代丝绸之路场景。这一创新展示被专家誉为“打破文物保护与公众传播壁垒的典范”。
关懿表示,这些数字化展示的背后,是对文物核心价值的深入挖掘与传递。“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的数字化呈现围绕四大意义展开:它是国家治理古代新疆的历史见证,实证了汉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管辖;是中华纺织科技文明的杰出代表,彰显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领先地位;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的鲜活佐证,其织造技艺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元素;更是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有力见证。通过数字化互动设计,这些抽象价值变得可感可知:在“纹样解读”模块,观众可了解其天文历法寓意,感受汉代人对国家统一的祈愿;在“历史脉络”数字时间轴上,文物从制作到当代保护的全过程得以清晰呈现。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系列文创产品。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摄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的数字化成果还延伸至日常生活领域。基于数字化纹样,新疆博物馆开发出丝巾、笔记本、茶具等一系列文创产品。这些产品既保留历史底蕴,又契合当代审美,在“新疆礼物”2024文创展评中荣获金奖,成为线上线下热销的文创商品。
“我们希望通过文创产品让数字化成果真正‘落地’,让更多人触摸文物温度。”关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