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新知丨铜镜正衣冠 亦可表深情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这是一面铸着‘君宜高官’四字的铜镜,是古人正衣冠、观相貌的日常用品……”今年暑期,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博物馆)迎来参观热潮,在古代生活器物的展台上,一件铜镜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通过讲解员的介绍,这件“君宜高官”铜镜带观众重温东汉时的社会百态。
“君宜高官”汉式铜镜。资料图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在中国古诗词中,与镜相关的描述千姿百态。人们对铜镜的使用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结束于清代出现玻璃镜时,历经约4000年。铜镜的发展大致包含战国镜、汉镜和唐镜三个时期。战国镜多为素面,造型古朴;汉镜开始流行铸铭文,图案也更加丰富;唐镜是古代铜镜的巅峰,形制复杂,纹饰华丽,之前常用的铭文不再流行。
巴州文博院(博物馆)珍藏的这面东汉“君宜高官”铜镜,2002年出土于若羌县楼兰故城北墓地,是国家一级文物。铜镜直径约10.6厘米、厚0.3厘米,镜上有云纹、连弧纹、星纹、变体云气纹、对鸟纹,用隶书铸着铭文——“君宜高官”,意指希望被赠予的人仕途顺畅。
在铜镜上铸铭文始于战国末期,铭文种类大概有20余种,使用的字体主要是篆书、隶书、楷书,大都带有祝富贵、祝平安、祝吉祥之意。比如日光铭文镜铸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相思铭文镜铸有“长相思,毋相忘”,吉语祝词铭文镜铸有“君宜高官”“长宜子孙”等,这些都反映了古人社会生活状态和思想活动情况。
楼兰故城北墓地出土的这件“君宜高官”铜镜,属于汉式铜镜,它的注释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铜镜》中这样表述:“随着汉武帝以来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巩固和发展,文化艺术方面也趋于统一,这使得铜镜的形制和花纹也在全国范围内一致化,几乎不存在地方性差异。”
汉式铜镜出现在楼兰故城,反映出在汉武帝时期,这里是汉中央政权各项政策、文化方式进入西域的一个重要站点。
在新疆,丝绸之路沿线的各墓葬、遗址,如民丰县尼雅遗址、洛浦县山普拉古墓、尉犁县营盘墓地等,都出土过汉式铜镜。它们的制作工艺和风格都有典型的中原特色,铭文也都倾向于儒家思想中对仕途亨通、宜官宜侯的向往,它们在新疆被发现,证明了当时中原文化对西域的深刻影响。
近年来,巴州文博院(博物馆)将文物中的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推出了多样化的生活用品、时尚配饰等文创产品,这件“君宜高官”铜镜上精致的图案、花纹、字样也以新的面容出现在手提包、钱包、化妆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