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湖观察 | “舞蹈节现象”何以引人关注?
8月5日晚,伴随舞剧《骑兵》的深情谢幕,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的17天盛宴画上句点。这场汇聚国内外的26个剧目、52场演出的舞蹈盛宴,早已超越艺术展演的范畴。
在天山脚下,它如同一块巨大的文明调色盘:芭蕾的足尖优雅旋转,英歌槌的铿锵有力;《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炽热情感,《红楼梦》的东方神韵。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艺术家,在跳跃与旋转中消弭隔阂,勾勒出一幅人类文明互鉴的鲜活图景。
这正是舞蹈节的意义——展现多彩丝路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若问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带来了什么,答案藏在剧场的热烈掌声里,在艺术家的精彩演绎中,更在以舞为媒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每一个精心编排的舞蹈不只是肢体语言的表现,更是穿越时空的对话密码,诠释着新时代民族团结、文化共荣、文明互鉴的深刻内涵。
舞蹈艺术以其超越语言的独特魅力,在本届舞蹈节中成为沟通心灵的坚实桥梁。佟丽娅领衔主演的《在远方在这里》,以新疆多民族共居共业的生活为蓝本,用优美肢体语言传递“家”的温暖,深情礼赞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根脉与家国情怀。天津音乐学院与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联合演出的民族歌剧《二泉》,更成为两地艺术教育合作的一次创新实践。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资源,运用融合创新艺术形式,深入挖掘并弘扬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近年来,新疆全力创作推出了一系列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原创舞台剧目,如《张骞》《五星出东方》《班超》《玛纳斯》等,既提升了本地舞剧创演水平,也彰显着新时代新疆艺术工作者的自信与创造力。
国际舞台同样星光璀璨。意大利米兰芭蕾舞团的《卡门》将西班牙风情与现代芭蕾完美融合;美国何塞·利蒙舞蹈团的经典集萃《舞蹈礼赞》展示了享誉世界的现代舞之力与美;吉尔吉斯斯坦国立白鹿舞蹈团的《友谊的彩虹》,以灵动舞姿诠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艺术因交流而精进,情谊因相知而深厚,这些作品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文化根脉的对话。
舞蹈节亦是新疆文化魅力绽放的窗口与融合创新的平台。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的获奖剧目《焚香记》尽显传统戏剧的写意之美;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的《木卡姆恋歌——万桐书》将木卡姆艺术与当代人工智能技术及数字媒体结合,深情讲述了抢救性录制“十二木卡姆”的动人故事;哈密歌舞团的《惟舞伊州》从历史视角展现丝路文化底蕴……一部部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舞台作品相继登场,实现着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双丰收。
这场“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其热力早已突破剧场边界。舞蹈节相关话题在各大社交平台持续升温,“舞蹈节现象”引发全国广泛关注。丰富多样的配套活动,让艺术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年以来,新疆演出市场持续火爆,舞剧、音乐剧、音乐会、话剧等轮番上演。街头小巷上,卖馕的大爷放下面团打起手鼓,酸奶摊的姑娘甩动着裙摆……这种方寸舞台间展现天地、细微之处蕴含乾坤的艺术之美,成为滋养各族群众精神世界的风景,处处洋溢着欢快的生活节奏。
“开放”“繁荣”“美好”——这是中外艺术家们新疆之行后最常提及的关键词。舞蹈节期间,大家走进集市、博物馆与景区,零距离感受这片土地的脉动与热情。
十七载耕耘,舞蹈节“朋友圈”不断扩大,130余个艺术团体在此相遇相知,架起文明互鉴的金色桥梁。
落幕的是17天的演出,永不落幕的是文明交流的脚步。从这里,中国新疆眺望世界、世界观察中国新疆,透过这扇窗,让世界听见新疆各民族和谐共舞的声音,看到中国与周边国家共筑文化纽带的诚意。 (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