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听讲座、学诵读、做手工……新疆和田迎来北京“春雨”
记者 裴秋菊
在图书馆点燃智慧火种,在乡村夜校播撒阅读希望,在兵团垦区传承红色基因,在民族院落系紧文化纽带……7月20日至25日,首都图书馆携手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总队东城区图书馆分队、北京市丰台区图书馆分队及专家志愿者团队,深入新疆和田地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开展“春雨工程”文化志愿援建活动。
活动共捐赠图书7000册、数字阅读卡1000张、家庭书房阅读卡1万张,举办学术讲座、非遗体验、诵读培训、手语教学、绘本讲读、馆员沙龙等23场,覆盖群众近5000人次,切实推动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志愿者向和田地区的百姓展示皮影艺术 首都图书馆供图
志愿服务精准滴灌
作为首都图书馆“春雨工程”的重头戏,学术讲座一直备受欢迎。
冰心儿童文学奖得主王璐琪以“少年着锦裳,择一事终一生”为题,剥解“择一事”的信仰密码;国家语委语言文字督导专家杨晓麟通过生活化案例解析语音规范、现场模拟情景对话,让抽象的语音字形规范通俗易懂;朗诵表演艺术教师米鸥通过经典篇目,现场示范气息控制、情感递进等技巧,成为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生动课堂。
开展学术讲座的同时,活动还通过非遗体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传承传播。
和田地区图书馆内,志愿者手持兔儿爷泥坯详解文化符号:“红袍象征祛病,坐骑黑虎镇宅,这是老北京守护孩子的‘神’……”听着讲解,14岁的维吾尔族姑娘帕提古丽精心描画金甲纹样。
“扇倾45度入水,矿物颜料会绽放雪莲图案。”在四十七团文化站,志愿者带领兵团职工体验漆扇工艺。老军垦拿着亲手制作的漆扇说:“扇面红黄渐变就是我们屯垦戍边的颜色。”
在巴什吐格曼村,现场20名青少年亲手体验皮影技艺,将《西游记》《哪吒》等经典故事凝练于方寸幕布之间。
长效共建创新文化润疆机制
作为图书馆人交流学习的平台,馆员沙龙将可复制、可推广的公共文化服务经验带到边疆,助力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综合能力的提升。
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馆长左堃深度解码北京文化地标角楼图书馆的运营密码,系统阐述其特色阅读空间打造、精准服务项目设计及团队建设经验,为边疆图书馆空间活化提供创新范本。
北京市丰台区图书馆读者活动部主任李杰生动呈现“学众共阅馆”“书香驿站”等品牌项目的策划逻辑与落地实效,解码基层文化服务如何推进“最后一公里”。东城区图书馆少儿服务部主任陈婧分享了少儿阅读推广的实践,解析少儿阅读服务的创新路径。
首都图书馆业务骨干则带来涵盖志愿服务体系化运作、古籍保护活化利用、文创开发等领域的“首图经验包”,输出可推广的公共文化服务经验。
多元服务浸润文化根系
系列文化活动中,首都图书馆志愿者团队以书香传递深情,滋润着边疆青少年的心灵。
7月24日,志愿者团队走进墨玉县图书馆,通过专题讲座、互动教学等形式,为这里的青少年开启了一场文化浸润之旅。青少年阅读专家王海月带领读者阅读《天工开物》的精彩篇章;在隔壁教室,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徜徉于绘本世界,通过趣味解读与互动问答,点燃大家对阅读的热情。在昆玉市图书馆的手语课堂上,学员艾力江以流畅的手语打出“文化惠民,亚克西!”夜幕下的巴什吐格曼村,社区灯火点亮戈壁,一场“悦读分享交流会”正在这里举行……
“老师教我们用声音的高低、快慢来表达情感,我试着读了一下,那些文字一下子就有了生命力。”一名维吾尔族女孩学会了朗诵《祖国,我亲爱的祖国》。首都图书馆朗诵志愿者宫孟和还组织了一场即兴朗诵比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热爱。
6天时间,首都文化志愿者的足迹遍及两地三乡17个点位,行程600公里。“这不是终点,而是文化志愿援建的新起点,更是首都人民对边疆的文化守望。”首都图书馆志愿者代表杨芳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