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明月映照一座城
比城墙坚固、比砥柱有力的是人的精神意志,是坚不可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必然之力,激励我们续写丝路梦想,同心协力建设好美丽家园。
● 代立 / 文
月光如水,华灯璀璨,沉浸式互动演绎项目《月映疏勒城·策马向天山》在奇台县江布拉克景区启幕。这个以东汉名将耿恭率军民死守孤城的史诗为蓝本的文旅项目,通过“历史厚度+文化温度+科技维度”三重融合,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热血偾张的英雄传奇,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月照古今的深情化境,为我们打造了一个以史润心的文化景观。
汉唐气象是什么?是《大风歌》的荡气回肠,“凿空西域”的苦心孤诣,投笔从戎的凌云壮志,也是贞观之治的人间升平,李杜诗篇的光焰万丈,长安霓裳的华美篇章,更是在历史深处,时光底部,“耿恭”们的孤守、苦守、坚守。这种同生死、无二心的慷慨气节,让《月映疏勒城·策马向天山》呈现出的万千气象更添苍劲雄豪,更加骨气铮铮。
青山环抱、麦浪翻滚,奇台县江布拉克景区,一座古代城址矗立其间。这便是新疆发现的一处年代准确可靠、形制基本完整、保存状况完好、文化特征鲜明的汉代古城城址——石城子遗址。游客徜徉其间,在历史回眸中惊叹“节过苏武”的历史传奇,沉思“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英雄血性。
一段史讲述守城之烈。石城子遗址即东汉时的疏勒城。公元75年,匈奴大军猛攻疏勒城,大汉戊己校尉耿恭率军血战不降,苦撑9个月,将士们为了充饥,甚至煮吃生牛皮制成的铠甲和弩弦。与此同时,范羌带援军前去营救。两军会合杀出匈奴包围,且战且退一起进了玉门关,只剩“衣屦穿决,形容枯槁”13人。《后汉书》作者范晔有言:“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困守孤城,不凡之举,既需护国忠勇,更需事国尽瘁,有了这种寸步不让、寸土必争的如磐意志,才换来山河锦绣,换来河清海晏,换来边关永固。
耿恭守城,纵横着一种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精神,一种常人难及的韧性毅力、沉着定力,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延续至今。从伊吾保卫战中,胜利峰上红旗招展,到沙海老兵扎根边疆,献了青春献子孙;从魏德友戍边巡边五十余载,到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人七十余年接力护边,在历史长河中,在时代进程中,这种精神从未中断,不断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把家国情怀熔铸进我们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汇聚昆仑巍峨的稳固之力,激荡天地一新的浩然正气。
一座城书写兴边之美。今天的奇台,从历史叙事走向现代叙事,在绿水青山间尽情挥洒文旅生机,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每一段可歌可泣的史诗。
历史文化遗产,就像一本书,常读常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指出“协调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实现文物保护利用与城乡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而最好的保护利用,就是打开“书页”,走进历史,细读深读,把石城子遗址作为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重要载体。
历史现场,是以史明鉴、以史明理、以史明己的重要空间。游客可以走进遗址核心区的考古现场展厅,清楚地看到密密麻麻散落在地上的瓦片、陶器残片,还能走到遗址所在山头的最高处,俯瞰当年被守城将士作为防守屏障的深涧。山水多情,往事深沉,崭新的风景气象和斑驳的历史遗迹,形成时空反差,连接古今对话,诉说着安边固边的磅礴韵律,印刻着富边兴边的不朽功绩。
文化景观,是以文化人、以文铸魂的重要载体。当地依托疏勒影视城与历史底蕴,以“日游景区、夜赏演艺”模式,打造新的文化景观,带来“历史+自然”的独特文旅体验。迎汉使、巡城、宴请、点兵……重现了东汉永平十八年疏勒城盛景;歌舞、魔术杂耍,情景快闪于酒肆、茶馆之间,鲜活展现古城将士尚武、百姓安乐的繁荣气象,当年盛景恍若眼前盛景,眼前盛景超越当年盛景。抚今追昔,以今释古,我们怎能不倍加呵护这一片和合之美,怎能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物阜民丰、山河安澜。
天山明月,照在美丽的奇台,照在人声鼎沸的景区,照在充满故事的疏勒城里。她映照的不仅是风起云涌的英雄记忆,不仅是“边烽互相望”的边疆图景,不仅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繁盛景象,还有我们对这锦绣山河的清澈之爱、诚挚之情。比城墙坚固、比砥柱有力的是人的精神意志,是坚不可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必然之力,激励我们续写丝路梦想,同心协力建设好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