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时评丨民族团结的鲜活图谱
张磊
日前,“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采访团来到阿勒泰市红墩镇,走进“户儿家”文化大院,了解历经百年的民族团结故事。
“户儿家”源于清末,是哈萨克族对甘肃、山西、陕西等省份迁居红墩镇的40余户汉族居民的称呼。100多年来,“户儿家”几代人与当地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已发展为3000多人的村落,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
在李红秀创办的“户儿家民俗馆”里,一台缝纫机静静陈列,诉说着邻里互助的温暖往事;蒙古族马鞍与汉族犁铧的并列展示,见证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互补共生。这些老物件构成的“实物档案”,记录的正是各民族在共同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今天“户儿家”人的实践,更是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如磐石。69岁的李红秀13年义务讲解超万次,不仅讲述着爷爷收养哈萨克族孤儿、丈夫资助牧民子弟的故事,更带动村民发展民族团结研学游,让“互助共生”从传统美德转化为富民产业;村民阿斯亚・巴合恰尔的农家乐里,多种菜系融合赢得食客赞誉,她解决村民就业问题、照料邻居的善举,展现出“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老党员李晓荣退休不褪色,用自身经历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将“户儿家精神”融入社区治理……这些普通人发自内心的真实行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生活。
“户儿家”的百年历程,揭示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逻辑。它不是外力强加的刻意为之,而是源于生活需要的自然形成;不是静态的历史标本,而是动态的发展过程。这种“非刻意性”的交融特质,恰恰是最珍贵的价值所在。当民俗展馆扩展为文化大院,当个体故事汇入区域发展战略,“户儿家”成为阿勒泰地区乃至新疆民族团结进步的缩影。
在新疆这片土地上,“户儿家”并非孤例。从塔城居民沙勒克江·依明的小院常年升起国旗,到阿克苏王三街共同致富,再到乌鲁木齐固原巷社区聚民心暖民意……这些典型与“户儿家”共同构成天山南北民族团结的鲜活图谱。
未来,“户儿家”文化大院还将升级改造,新的展陈将继续讲述那些关于相携相助的故事。正如李红秀所言“民族团结要靠每个人的努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非空喊口号,而是需要更多这样扎根生活土壤中的实践,让各民族在共同发展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认同感。相信今后在新疆这片见证了无数民族团结故事的土地上,还会涌现出更多“户儿家”的故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也必将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