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小品丨“见世面”要见哪一面
代立
在休息室里,一对夫妻和孩子聊天。孩子的父亲说,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条件利用假期出去旅游,带你去旅游,是让你开眼界的,不是在同学跟前炫耀的,“你到农村不认识五谷杂粮,一样是没见过世面”。无疑,这位父亲的观念很正,把什么是“见世面”的问题,说得相当通透。
见世面从来就不是简单的看一看、见一见,而是蚌壳结珠、开石取玉一样的生活实践、文化实践和社会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走出信息茧房,走向大千世界,对一个人的见识提升和经验丰富极有裨益。
在那位父亲的观念里,从景区揽胜中获得情绪价值,从基层研学中获得生活常识,没有高低之分、轻重之差。“见世面”通向“长见识”,是促进新知、获得真知的重要条件,更是增强实践素质、提高实践能力的内在支撑。所以,“见世面”,看世界的哪一面,以何种视角看世界,这是最关键的事情。
有的人见了世面后更加谦虚,知道自己的差距,奋起直追,成了行动派、实干家;而有的人只见了小小场面,趾高气扬,到处炫耀。造成这么大反差的原因在哪里?在于如何进行知行转化,抱着什么心态去观察大千世界、去体验人间万象。如果只是把见世面当成炫耀资本,一叶障目、误判走眼的情况就难免。而如果抱着长见识、促新知、增实力的态度去见世面,那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在深悟中形成真见、在研习中形成高见、在比较中形成洞见。
带着“新脑子”见世面。这个世界有很多新奇事物,不能带着刻板印象来观察,要敢于尝试、敢于尝新。比如热了一夏的话题:“老汉瓜走不出新疆”,引来游客尝试托运老汉瓜的空前热情,有人失败了,但也有“犟”人,抱着老汉瓜成功返乡。其实,新疆果蔬冷链已经非常成熟,老汉瓜出疆,不是难事。从这个趣事看,各色各味的新疆瓜,让吃瓜群众大开眼界,也让人懂了“知行”辩证。所以,见世面,其实就是和新事物、新现象、新变化见面,以“朝夕之新”见“古今之变”,在人生游历中增进新内涵、新智慧、新能量。
带着“鹰眼睛”见世面。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是在大地上扎不了根的,需要带着雄鹰的眼睛、“田野调查”的心态来探寻、来观察。那些在墙上刻写“到此一游”,只懂得摆拍打卡的人,唯恐被忘却总被忘。这就是见世面等同于刷短视频。世界是多面的,既要看这一面,也要看那一面,既要看表面,也要看里面。近年来新疆非常火爆的深度游、研学游,其实就是把旅游当成读书。深度游,就是读民情风俗、发展历程,而研学游,就是追根溯源、认识规律,细读、深读、精读这“山河”大书,甚至“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才能其义自见,深有感悟。
带着“水智慧”见世面。水的流动、水的润泽、水的融汇都能“转喻”为人的智慧。现代社会的我们,往往深陷格式化,甚至有点“土壤板结”“精神沙化”,非常需要“水”的灵性滋润。比如,同是观潮,诗人眼睛里的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而现在有的人,潮水袭来,别人大喊“快躲开”,他们置若罔闻,反而拿着手机一直拍照,最后被潮水卷走。这种现象,各呈其态,其实就是生存本能退化的表现,也是生活常识的蒸发缺失。见见世面,其实就是在大千世界历练历练,被风多吹几次,被浪多打几次,也就回归常识、回归理性了,也就把生命必修课补回来了。
百闻不如一见,我们现在也可以说,百见不如一践。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实践得越广越深,实践内容越丰富,我们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就会越开阔、越精彩,犹如亲眼目睹极光炫彩和侧耳倾听春苗拔节,都能给我们带来世界之奇、奥妙之美的生命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