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论丨接住居民的喜怒哀乐
当社区工作从解决事到关心人,基层治理也不再是条框里的办事流程,而是温暖入心的陪伴。
● 寇凝 / 文
近日,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卡子湾街道育林社区“石榴籽”服务站里,心理咨询师为居民的情绪“诊脉”,讲解如何管理情绪。服务站里漾开的笑声,不仅是居民情绪的流露,也是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生动写照。
从“管事务”到“暖人心”。社区治理大多聚焦为居民调解矛盾、事务办理等生活需求,居民的情绪疏导、情感关怀等心理需求方面的服务涉及较少,育林社区的情绪课程补上了这一环。居民焦虑的心理得到纾解的同时,更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当社区工作从解决事到关心人,基层治理也不再是条框里的办事流程,而是温暖入心的陪伴。
从“单一主导”到“多方协同”。居民对情绪管理课程的肯定,不只在于社区干部能敏锐捕捉居民的心理需求,更在于专业力量的介入。社区干部亲近居民生活,最懂居民的急难愁盼,但解决问题往往需要更专业的力量,心理咨询师的助力,让居民的情绪得到科学化解。社区治理应从社区单方面力量延伸扩展,积极吸收专业力量与社会资源成为基层治理的合力军,让基层治理在有 “烟火气”的同时,又有“专业度”。
从“ 满足需求”到“涵养风气”。基层治理绝非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在回应居民诉求的同时,搭建长效机制,让良好风气在各类活动与服务中浸润社区。育林社区的情绪疏导课,是“家文化工作坊”系列活动中的一次有益探索。社区以“家”为纽带,联动辖区企业、居民等多方力量,开展各类活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也让“社区是家、邻里是亲人”的理念深入人心。期待未来更多社区能像育林社区一样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既有解决问题的“硬实力”,也有抚慰人心的“软实力”。
[责任编辑:哈力曼·艾尼瓦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