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漫谈|从“等水来”到“点手机” 大田用水还能这样干
新闻:精河县大河沿子灌区已成为新疆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的“样板间”。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信息化研究所所长周黎勇评价:“大河沿子灌区的探索实践,为全疆灌区现代化改造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新时代‘坎儿井’渠系管道化改造适用于新疆类似地理条件的灌区,数字孪生平台则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精准调配提供了技术支撑。”数字技术与传统灌溉碰撞的火花,正为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漫谈:在精河县大河沿子灌区,棉农丁红山轻点手机小程序,200亩棉田的灌溉调度便轻松完成。从“眼巴巴等水来”到手机操控轻松用水,正是新疆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生动缩影。
这场变革带来的效益实实在在。大河沿子灌区装上的“智慧大脑”,让棉农们尝到了甜头——每亩地节省30元水费、电费和管理费,棉花亩产更是翻倍至400公斤。地面明渠改为地下管道输水后,灌区年节水量达894万立方米,这相当于新增一座中型水库的蓄水量。“曾经用水耗时长、成本高、管水效率低”的困境,已被“现在用水轻松,省钱还省心”的便捷所取代。
更令人赞叹的是,这场变革是古老智慧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新疆大地上的坎儿井,凭借地下渠道规避蒸发损耗的智慧滋养了火焰山脚下的绿洲。如今,大河沿子灌区的“智慧大脑”继承了这一基因:数字孪生平台如同给水管装上了神经末梢,实时生成基于土壤含水量、供需平衡等数据的配水方案,让水流从闸口到田间的时间从5小时压缩至十几分钟。
当地面明渠变成地下管道输水、数据决策替代经验判断,精河县大河沿子灌区已然翻过“追着水头跑”的旧篇章,阔步走进水利兴农的新时代。从“骑着摩托沿渠道跟着水头跑”到指尖轻触屏幕,变革的是技术形态,坚守的是人水共生的千年智慧。当每一滴水的轨迹都被数字精准描摹,广袤旱区便真正拥有了会思考的“水利大脑”。(魏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