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深读丨口岸架桥 生态铺锦 产业立柱——博州以六大战略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白素君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这座横亘于天山北麓、与哈萨克斯坦隔山相望的边疆之城,既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枢纽,也是新时代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窗口。
近年来,博州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依法治州、团结稳州、生态立州、口岸强州、文旅兴州、产业富州”六大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博阿精”“博温赛”两个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发展质效明显提升。
8月7日,在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3场)上,博州党政领导介绍了当地在口岸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实践成果,勾勒出“通道畅、生态美、产业兴”的高质量发展图景。
口岸引擎 激活开放发展新动能
作为国家一类口岸,阿拉山口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咽喉要道,更是博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通关效率的“加速度”,见证着口岸经济的跃升。在深入实施口岸通关能力和通关效率“双提升”工程以后,铁路、公路通关承载能力分别达到4000万吨、200万吨;公路通关方面,在全疆首创推行“公路口岸+属地直通”模式,将公路通关时间压缩至5小时以内,铁路出口实现“秒级放行”。口岸开通以来,累计通行中欧中亚班列4.6万余列,通关过货量达5.02亿吨。
7月28日,阿拉山口站编组场内,出入境中欧班列在这里编组待出发。宋玉龙摄
钢铁驼队的鸣笛日夜不息,奏响了发展的主旋律,政策平台的持续优化、各级干部的贴心服务,正是博州深入实施“口岸强州”战略的生动写照。
“我们采取了‘组团式’包联企业,深入了解其需求,精准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昔日的过货通道,已变成产业聚集之地。”阿拉山口市委副书记、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主任张梦帆介绍,一系列的“乘数效应”,让当地的贸易业态不断丰富。
阿拉山口拥有整车进口、进境粮食等“十大指定口岸资质”,叠加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七大贸易政策平台”。随着各类设施提升完善,口岸经济也不断向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等地延伸,义乌—博乐卡航模式常态化运营,打开了小商品通往中亚、俄罗斯和欧洲的新通道,精河国际公铁物流园建成投用,与阿拉山口口岸形成了“功能互补、物流互通、多点支撑、联动发展”的格局,带动全州上半年进出口贸易额完成327.5亿元、增长21.9%,口岸经济正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赋能”。
生态铺锦 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
博州的美,在于“两湖三山”的壮阔,更在于人们对生态的执着守护。近年来,博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生态立州”战略为引领,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立法先行筑牢生态保护“红线”。博州先后制定出台《博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赛里木湖保护条例》等6部地方性法规,为每一片草原、每一条河流戴上“法治护身符”。“十四五”以来,实施核心区禁牧、生态修复等43个项目,累计完成防沙治沙124.4万亩、国土绿化45.5万亩、退化草原修复78.9万亩。
系统治理让山水林田湖草焕发生机。博州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各县市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博乐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8%,全州的河流、湖库水质100%达标,赛里木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每年春秋季节,数万只候鸟在此栖息,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7月,游客在赛里木湖景区游玩。于苏甫·艾尼摄
此外,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博乐市每年有近10万吨生活垃圾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群众“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成为生活常态。
绿色转型提质增效,推动发展方式发生变革。近年来,博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绿电装机占比达85.7%,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径愈发清晰。赛里木湖景区实施核心区禁牧,通过“游在湖内、吃住在湖外”的模式守护原生态,今年截至8月5日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1.24%,实现了“生态美”与“经济活”的有机结合。
产业赋能 筑牢多元发展新活力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博州紧扣“产业富州”战略,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全面推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绿色矿业、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商贸物流、进出口落地加工、文旅康养六大特色重点产业提质增效,以多元业态协同发展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领域,精河枸杞从传统晾晒向枸杞原浆、枸杞挂面、保健品等精深加工领域延伸,以“中国枸杞之乡”“新疆农业名牌产品”的金字招牌,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新疆天莱农牧集团作为“智慧养殖”的标杆企业,牛肉8次登上国际大赛的餐桌,旗下“天莱香牛”名声远扬并受到全国各地食客的喜爱。赛里木湖高白鲑凭借特色和优势,远销“欧洲水产大国”芬兰。这些品牌矩阵持续壮大,推动当地农副产品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品牌”跃升。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成为增长新极。博州境内有阿拉山口风区、卡昝风区等优质风能富集区,全年日照时数达2800小时,“风”“光”资源得天独厚。当地积极推进风光水火储全要素能源一体化开发利用,目前全州已建成并网能源装机规模350万千瓦,是“十四五”初期的3.5倍,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新能源343.5万千瓦、占97.8%,绿电装机比例位居全疆前列;在建新能源装机规模近800万千瓦,正朝着打造千万千瓦级能源基地目标进发。赛里木750千伏变电站主变增容等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确保电力“发得出、送得远”。
博州10万千瓦储热型光热配建9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于苏甫·艾尼摄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林栋凤表示,下一步,积极开展新能源绿电直供试点,探索推进新能源专线、工业绿色微电网、边远地区离网型微电网建设,吸引新能源消纳项目落地,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文旅康养产业为经济注入活力。博州近年来加快建设赛湖小镇、拓展码头画舫、低空飞行等优质产品,开发旅拍、演艺等体验性业态,全力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有序有度开发赛里木湖景区和博乐市、阿拉山口市、精河县、温泉县文旅资源,科学谋划各县市旅游功能定位、产业定位,以“整合优质旅游资源、促进县市联动、形成整体合力”为切入点,着力推动康养游、跨境游、探险游、研学游等独特旅游业态深度开发,“产业龙头在赛湖、支撑业态在县市”的产业链条加速形成,2024年,全州接待游客3111.54万人次。旅游业成为富民强州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串串数字的持续攀升,是口岸经济活力迸发的见证;一片片生态的绿意铺展,是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的彰显;一个个产业的集聚壮大,是多元业态协同增效的成果。这座边疆城市,既留存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栖居,又激荡着“车间轰鸣机器忙”的蓬勃活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