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快评丨 “在北京也能浇上地”,这底气是智慧水利最温暖的底色
高娃
“就算人在北京,我也能浇上家里的地”,摆弄着手机上的农田管理APP,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夏尔托热村党支部书记董希林一脸神气。当传统灌溉遇见现代智慧,汩汩清流正在董希林的指尖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智变”。
“在北京也能浇上地”,这底气是智慧水利最生动的注脚。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尤其是对新疆这个“中国棉库”“西部粮仓”“瓜果之乡”而言更是如此。新疆水利事业每一步跃进,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都牵动着千万农民的心。
夏尔托热村有1.7万亩耕地,属大河沿子灌区。近年来,精河县实施大河沿子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工程,通过构建“物理灌区+数字孪生”双平台,为灌区22万亩地安上了“智慧大脑”。走进灌区调度中心,从土壤含水量到实灌面积、需水预报,各类核心数据在大屏幕上清晰明了,哪个闸门该调、哪片地需要水,点点鼠标就搞定。
损耗少了、供需精准了,如今大河沿子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67提升到0.86,每年节约水量800余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省出一座小型水库。而这一切,带给夏尔托热村村民们的改变是“一亩地成本降低五六十块钱”“不用排着队等浇地了”“水够用,产量也提高了”……灌渠纵横沃野,河湖水清景美,智慧水利让人水关系越来越和谐,让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难变成指尖轻触的从容。
大河沿子灌区的蜕变,映衬的是新疆治水兴水的实践。新疆坚持水利设施建设和水资源优化配置两手发力,统筹做好节水、蓄水、调水、增水文章,推动实施了一批水利网骨干工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加快推进水网建设,以水兴城、以水惠农、以水富民、以水促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从治水到“智水”,从兴水到利民,“农把式”们“在北京也能浇上地”的十足底气,是新疆水利改革与民生福祉齐头并进的生动写照。
滴水必珍。在新疆,有水则为绿洲,无水则为荒漠。让每一滴水迸发更大潜能,新疆高质量发展之路将增添更多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