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时评丨写好王蔚留下来的“水作业”
代立
为和田水利事业呕心沥血的王蔚,留下了五十八座半水库,而这“半”个,既是他未了的心愿,更是他留给后人的“作业”。
8月6日,在王蔚同志纪念馆,“治水兴水看新疆”主题采访团队看到了王蔚生前设计的水库图纸,一笔一画,满含着王蔚以生命深情书写的赤忱,震撼着所有在场的人。
这篇沉甸甸的“作业”,写满了为民初心。
王蔚与和田人民齐心协力治水,是新疆破解“水”难题的可歌可泣的华章,也是新疆水利人移山填海的生命奉献。没有坚如磐石的报国之志、为民之心,是难以承受治水之苦、兴水之重的。和田人民至今在说:和田36条河,条条都在王蔚心上流淌。几十年里,王蔚主持修建58座半水库、24座永久性渠首、2万多公里的水利渠道,让涝坝水变为甘甜水、望天田变成高产田,水给当地人民带来的惠泽,至今源源不绝,丝毫未减。初心就是一种信仰和信念,一种坚持到底的精神追求。唯有坚守殷殷初心,才有为民惠民的持续定力、攻坚克难的不竭动力。
这篇沉甸甸的“作业”,写满了接力前行。
任何事业,都需要一代接着一代干。治水兴水面临的新要求、新任务,不仅需要跋山涉水的勇气,更要有科技创新的智慧,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促进“人水和谐”。王蔚未竟的事业,正在成为新疆水利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把水资源变成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在水的滋养下,新疆就能春色满园、生机无限。
这篇沉甸甸的“作业”,写满了凝心聚力。
王蔚的墓碑前,总有当地群众献上的大石榴。红彤彤的石榴既是对亲人的甘甜记忆,也是“水润人心”的具象化。自古以来,治水患,兴水利,具有顺民意、聚民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王蔚和他“五十八座半水库”的故事,已经超越水利“话题”,成为新疆好故事的有机组成、中华精神的活性元素。“水”是守望相助的情感纽带,更是割舍不断的润心甘泉,激励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撑。
“人生自古谁无死,奉献精神最可贵。踏遍昆仑四十载,只为团结幸福水”,王蔚在病床上写下的诗篇,字字句句都是生命蚕丝,无悔追求,激励我们把“人生作业”写得更认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