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丨成功放归只是守护征程的起点
曹华
站在贺兰山脚下,目送普氏野马的身影逐渐融入山峦,那一刻,生命仿佛有了重量,沉沉地落在心头。
出发前,记者只是怀着好奇,想去看看从新疆远道而来的18匹普氏野马在新家过得如何。
当在为普氏野马野放精心挑选的3号马场扑了个空后,心中不免失落。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红果子管理站党支部书记李建平那句“活动范围早就不再拘泥于围栏之内了”,瞬间点醒了记者——普氏野马的“消失”,恰恰表明野放的成功,贺兰山已成为它们自由驰骋的家园。
途中记者邂逅孤独的亚成年公马,它昂首对峙的姿态让人难忘。它警惕的眼神,是对陌生来客的本能防御,看似孤独的放逐,实则普氏野马世界残酷而必要的生存法则。
随后所见的野马家族,尽责守护的头马、温顺安详的母马和欢快蹦跳的小马驹,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山居图”。
贺兰山曾是普氏野马的家。然而,历史记载中的嘶鸣早已断绝。当重新引入工程启动时,谁能想到,它们有朝一日能重新踏上贺兰山的土地?
从新疆卡拉麦里的繁育基地,到甘肃、内蒙古,再到今日的宁夏贺兰山,800余匹奔腾于中国西北荒野的普氏野马,是无数科研人员、保护工作者和基层护林员,用40年光阴接力书写的“复活”传奇。这蹄声踏响的,是物种回归的壮丽诗篇。
离开保护区时,回望这片土地,记者忽然明白:此行“寻”到野马的踪迹,只是漫长征程中的一个瞬间。真正的考验刚刚开始:如何让这些野马在贺兰山下站稳脚跟、繁衍生息?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疾病、极端气候或栖息地压力?如何协调野马保护与周边发展的平衡?如何让这跨越千里的种群扩散之路走得更加稳健、长远……更多的考验还在后面。
蹄声阵阵,叩问着我们的现在与未来。它提醒我们,守护这失而复得的野性精灵,守护它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寻找”——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寻找对生命更深切的敬畏与责任。
贺兰山下野马嘶鸣,需要我们用持久的行动去应和,才能让它永不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