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论丨29分钟,看见执法的态度
当执法既有雷霆手段,又有人文关怀,才能真正让“遵守法纪,敬畏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
●杜慧婷/文
6月27日,博乐市草原监理所对赛里木湖草场漂移事件涉事车主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要求其限期恢复草原植被并接受经济处罚。回顾执法全程,既维护了法律底线有硬度,彰显出生态保护有精度,也透露着教育引导有温度。
快速响应体现执法效能。6月21日18时30分,景区接到游客投诉,称一辆越野车在赛里木湖边草场上肆意漂移;18时59分,工作人员在东门截停涉事车辆;19时10分,相关执法人员到达现场,与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一同处理。从接到举报到截停车辆仅29分钟,其中还包括一小段延时:担心半路截停引发驾驶员慌乱,截停地点选择在了出口处。迅速遏制了违法行为,传递出对生态保护的重视。
科学认定体现执法质量。在网络舆论聚焦的前提下,执法部门没有被情绪裹挟,而是坚持专业认定,组织人员实地勘测破坏面积,依据草场等级和产值标准精准核算罚款,对网络上曾出现的“罚款7万—20万”的说法及时澄清。科学认定、精准核算,让“为何罚”“怎么罚”清晰可见,让违法者心服口服,让公众知法用法。
柔性执法彰显执法温度。首犯从轻、只算车轮碾压面积、要求当事人参与复植养护,这些细节让执法不是一罚了之。教育应该成为惩戒的底色。让违法者公开道歉,在修复生态的过程中懂得如何保护,要比一刀切的罚款更有教育意义。刚柔并济既维护了法律尊严,也彰显了执法的温度。
在这次事件中,执法部门的处理不仅是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更是对公众的普法。当执法既有雷霆手段,又有人文关怀,才能真正让“遵守法纪,敬畏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哈力曼·艾尼瓦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