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快评丨不让“知产流氓”成放心消费绊脚石
岳燕云
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到来之际,新疆发布2024年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其中,多起涉及“近似商标”侵权——
有商家将注册商标“黄某儿子娃娃椒麻”“二某儿子娃娃椒麻鸡”中,“儿子娃娃椒麻鸡”用大号字体放于店面门头,将“黄某”“二某”字体缩小放在门头不显眼处,侵犯了在新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儿子娃娃椒麻鸡”注册商标专用权;某啤酒酿造公司生产销售的“乌苏河”啤酒侵犯了“乌苏”注册商标专用权……从此类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些商家的不良用心。
不只在新疆,全国各地都存在近似商标侵权乱象,其中有些为了混淆视听,“近似文章”做得让人哭笑不得,比如人家叫“康师傅”,它就叫“康帅傅”;人家叫“奥利奥”,它就叫“粤利粤”;人家叫“脉动”,它就叫“咏动”……而且不仅名称相近,外包装也十分相似,让人防不胜防,手段卑劣,因此,也被一些人称为“知产流氓”。
别小看个别商家的这种行为,其侵害的不仅仅是企业的知识产权,更是对消费信任体系的侵蚀,这与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的目标要求背道而驰,亟须重拳整治。
提振消费,是今年宏观政策的发力重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今年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不让“知产流氓”成放心消费绊脚石,无疑是增强消费意愿、提振消费的迫切需求。
“知产流氓”之所以能生存下去,侵权成本低是主要原因。比如很多情况下,当侵权纠纷发生时,被侵权企业首先希望停止侵权行为,至于索赔金额,具体要看对方的销量,且很多侵权行为往往来自规模较小的个体工商户,被侵权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不会逐一起诉,这也给仿冒品提供了生存空间。
根治“近似商标”侵权行为,首先不妨借鉴治理酒驾的成功经验,推动相关法律修订,提高侵权成本;其次要对近似商标注册实施动态拦截,从源头防止侵权行为的滋生蔓延;此外,也要探索监管新路径,比如推广“商标恶意注册黑名单”制度,惩戒和震慑侵权者等。
对“假”的容忍就是对“真”的伤害。要多方努力、齐抓共管,坚决清除“知产流氓”,为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扫清障碍。
相关报道:新疆发布2024年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